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女生耽美>大明1805> 第九十二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如何跟蛮夷打交道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二章 没有人比我更懂如何跟蛮夷打交道了(1 / 2)

皇子们在教育完成之后,通常是刚刚成年的时候,就会被直接送到地方上,参与所谓的施政实训。

像是刚刚大学毕业,刚刚考取了秀才功名的普通人一样,要去当真正的基层办事官吏。

普通官员三年一考,而施政实训的皇子和皇孙是两年一考,跟普通官员彻底错开考核升迁的周期。

普通官员考核通过未必升迁,升迁未必改变任职的地区。

皇子拿到了「劣」的考评会直接淘汰,拿到「平」的考评会异地平调,两年后再考核一次。

拿到「优」、「良」的考评会升迁到异地,去担任更高一级的官僚,进入下一轮两年期考核,如此不断向上。

他们在地上任职十余年后,官职级别通常都上升到布政使级,年龄较大的会每两年换一个布政使司任职。

老皇帝会在临退休的前几年,把年龄合适的皇子召入京师,分配到各部担任侍郎,进行最后的考察和筛选。

这个周期通常只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被选中的皇子会升为吏部尚书,没选中的去其他各部任职。

继承人升任吏部尚书之后,通常再过两年就可以即位了。

在这整个过程中,皇子们当然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党羽,只不过绝大部分都会分散在地方上。

随着不断的错位升迁,不断的跟皇子们隔离开,很难始终保持密切的关系。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皇子只会记得某个人有能力,以后自己上位了可以用,这种现代官僚之间的关系和印象。

无法得到古代社会那种,以臣子姿态侍奉自己属下。

更为关键的是,跟皇子长期共事过的地方官僚,不允许在新皇登基之前升迁入京师。

所以皇子在登基之前,在地方上就算是有党羽,在储位竞争上也帮不上大忙,登基之后才能用得上。

至于说高官主动去地方上投资某个皇子,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是难度太大了,回报周期太长了。

皇子无论优秀与否,都要在地方任职十几年。

这期间无法给投资者任何回报,投资者还要担十几年的风险,等皇子回到京师自己也该退休了。

如果真的看好某个皇子,不如让家族子弟去地方上投靠,等皇子登基之后把家族子弟召入京师为官。

皇子到京师接受筛选的那一两年的时间,也不足以在朝堂上发展出有力的稳固班底。

皇子能即位的时候,现有的尚书们大部分都该退休了,没必要去凑从龙的功劳,万一选错了晚节不保。

老尚书们的退休时间不完全固定,但是按照惯例会跟老皇帝一起退,除非老皇帝要求他给新皇帝多帮衬几年。

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们,也许会稍微年轻一点,但是也已经没有可能升迁了。

至于次一级的,侍郎等中高级的大臣,也许有投机的想法。

但是时间窗口太短了,很多人还没有拿定主意,继承人就已经定下了。

也正是这一两年的短暂时间,让皇子们不至于形成深厚的党派阵营,普通官僚们不用担心没有投效而被打击。

等到继承人的身份定下来之后,继承人也没必要再去发展自己的党羽了。

继承人已经得到了老皇帝的认可,在登基之后所有臣子都是自己的公开党羽,还有老皇帝的直接照拂。

这种继承人为什么还要去拉拢官僚?

所以仁武朝之后,皇子们有自己的党羽,但是都在地方上,登基后才能用的上。

皇位继承人,在京师的高层官僚之中,没有也不需要死忠类型的党羽。

老皇帝会在六十岁退休,自己会在三十多岁的壮年登基。

根本不需要去冒险,收益和风险完全不成正比。

在如今的大明朝野上,也已经没有古典时代的那种,大臣提前投靠某个皇子作为未来主公,形成互相绑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土壤了。

甚至很多大臣面对皇帝的心态,都不再当作是古典时代的人主了,而是类似最高的上司官僚的心态,更何况是不确定的皇子。

说白了,民智已经逐步开启了。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某个皇子真的万一被选中作为继承人,然后又被放弃,他们在这种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反抗的余地的。

对于普通官员而言,谁当皇帝是没有区别的,不可能临时去帮助被放弃的继承人。

朱简烽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成了半公开的继承人之后,他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了六年。

不断增加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尝试,以尚书级高官的身份,联络和发展其他官僚,成为关系比较密切的政治盟友。

曹振镛就是朱简烽的这种盟友。

曹振镛自己认为,自己跟朱简烽的关系,根本不是仁武朝以前,追求从龙之功的那种臣子心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