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女生耽美>大明1805> 第二六七章 “气温高达三十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六七章 “气温高达三十度”(1 / 2)

在工厂干活当然也是要学的,工厂理所当然的操作就是老带新,心里的工人首先要学习。

老工匠是去年人造丝研发成功后,就开始从大明本土聘请的老纺织工人。

现在招工不好招,特别是有技术的工人,就算是高价挖人也需要时间。

纺织机械的采购倒是略微容易一点,是通过皇室财团内部调拨的,加钱插了队。

这些工人和机械准备的时候,弹力丝也研发的差不多了。

大食国朝廷也正式决定将防治中心挪到墨洲东部。

已经进了小西洋的老工人和纺织机械,在十月份的时候接到了命令转向。

十月底的时候来到了蒙县。

大食国纺织公司接收了当地原有的作坊式的纺织厂,扩大工厂规模的同时,利用原有厂房开始搭建测试性的人造丝纺织产线。

用于纺织的丝线材质是前所未有的,纺织机也不是专门针对人造丝设计的,就算是干过纺织的老工人和工匠也需要重新适应。

而这一适应就是两个月,期间断断续续的学习和摸索,反复修改了很多生产环节。

直到安康元年年底的时候,才勉强可以顺畅的跑完生产流程了。

到了安康二年二月份的时候,老工匠们才基本能够不停歇的流水化生产了。

但是老工匠们没有就这么当普通工人,而是开始批量化的循环带徒弟了。

因为也是到了二月份的时候,各地来的新工人移民也陆续开始抵达。

郝仲义带的班组队伍协调性非常的好,主要是勉强有了通用语言,学习起来非常快。

只用了半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技术,到四月份的时候,就勉强能跟上老工匠的生产速度了。

郝仲义的管理能力得到了认可,这个厂的掌柜给郝仲义升了职。

担任了这个车间的副主任,负责管理三个生产班组。

同时给郝仲义自己亲自管的班组安排了一个特殊的活儿。

去和工匠们一起摸索批量化针织生产工艺。

绝大部分常规的布料,基本都属于“梭织”工艺。

也就是传统的织布机的形式,以飞梭牵引纬线在织布机的经线中穿梭编制。

这样的布料是平直的,通常没有自带的弹性。

绝大部分外套、衬衫、长袍、裤子等等衣服,通常都是梭织的。

针织则是用带钩的针,把线不断的弯曲回转,做成一个个的活节扣,相互勾连在一起。

由于本身结构都是活扣,一个个的圆环内部都有空隙,就算是丝线本身没有弹性,针织出来的布料也会有少许的弹性。

毛衣、袜子、内衣通常会使用针织工艺。

这个工艺是现成的设计好的,只是现在没有干过这个活儿的熟练工人,所以要找一批灵巧的工人和工匠配合完成工艺复原。

郝仲义的班组,和大明本土来的工匠一起忙活,折腾了将近一个月才基本能明白。

然后郝仲义的班组就开始带学生了。

带学生有额外的工钱,实际干的活儿还少了,没有工人会不乐意。

这种生活持续了没多久,刚刚带出了两组学生,郝仲义的班组又有了新活。

大食亲王殿下设计了“圆形机械针织”技法,让郝仲义的班组去摸索批量生产方案。

常规的针织工艺是编制出一块布,要做成袜子还要再拼接缝合。

圆形工艺则是直接编制成一个超长的圆筒。

一节一节的裁断之后,把其中一端加固,另一端缝合,就成了一只只的袜子。

已经掌握了针织技术的工人们,尝试有一定限制条件的类似工艺还是比较快的。

郝仲义的班组忙活了大半个月,弄明白了圆形针织方案,然后再次开始带学生。

这次就进入了基本稳定的长期的生产生活了。

因为经过了大半年的折腾,这个纺织产业园基本上完善起来了。

编织袜子用的技术不重要,所以放在了最后去实现。

纺织工人编织出来的几种布料,送到相邻的车间去制作衣服、包裹、装具,然后装船运输到目的地去。

在波斯海湾的大食国首都,朱靖垣在自己第二个孩子满月之后,正式带着全家和臣子们搬进了新的大食国王府。

梁云英在新王府住了一个月,就正式的跟朱靖垣道别,返回京师去了。

梁云英不只是大食国的太后,更是大明的皇贵妃,不能一直在大食国住着。

梁云英对儿子和孙子们那是依依不舍的,但是朱靖垣的心情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绝大部分青少年人,都不喜欢自己父母长期在身边。

摆出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恭恭敬敬的将母亲送上船,目送那艘大型客轮离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