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辽总督?”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问起这事儿,心里就是一惊。
“听说还未定,怎么,善贷可是有人选举荐?”
张居正似毫无所觉的问道。
魏广德哈哈大笑道:“我能举荐二品大员吗?”
“你是御史,朝廷可没说举荐人才,举荐人品级要有多高。”
张居正抚须笑道,不过他也从话里听出来,魏广德没有插手此事之意。
或许,真是临时起意,随便问问而已。
“刘大人从两广、福建总督任上被调回京城,各方面可都没有这次屡立战功的江总督表现抢眼,怕是争不过啊。”
魏广德淡淡笑道。
“刘大人在东南剿倭,还有平定张琏反贼之战中,也是立下战功无数的。
这次调回京城,老师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居正当然知道,目前的情势下,刘焘和江东争夺蓟辽总督之位,还真缺乏底气。
不过刘焘和徐阶之间的关系摆在那里,都是多年的老朋友,自然不愿意让他闲赋在家。
刘焘,字仁甫,号带川,直隶沧州刘辛庄人,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主事、陕西佥事,精骑射,通韬略,屡立战功,其一生中两次被夺情,在大明官场里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兵部期间正是嘉靖二十九年,适逢外虏兵犯京师,本欲回乡守孝的刘焘被夺情参与了卫戊行动,直到战事结束才请求回乡丁忧。
复职后补缺苏州兵备副使,家中再遭变故,时值江浙东南地区,倭寇猖獗,刘焘再次被夺情任嘉湖兵备。
之后更是一路升迁杭嘉湖副使、按察使,为安定岭南,又总督两广军务,倭寇猖獗,又兼巡抚福建。
可以说,从济南府推官之后,刘焘戍边之才就被发掘出来,之后所有职位都是偏军事文官,而且他做的也都非常好。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统帅,依旧免不了遭到弹劾。
刘焘在清剿倭寇的战斗中,倭寇皆尽溃逃,难与争锋,虽然也曾做过负隅顽抗,比如纠结更多倭寇作乱,但是这些都被经验丰富的刘焘正面击溃,刘焘也因此一路升迁。
然而并不是一切事情都能顺心如意,平定岭南还好,可是在剿倭过程中,刘焘饱受诟病。
比如对极少数和小股倭寇的袭扰反应不及时,部队发生叛乱等等,虽然轻易化解了兵变叛乱,但是躲来躲去,他却没有躲开“同事”的嫉妒和诋毁,说他养寇自重。
嘉靖朝的倭寇之乱,本就是因为朝廷失当策略导致的,并且愈演愈烈。
在根本没有改变前,倭寇之祸就如同草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始终顽固反复。
养寇自重,既是很多明朝官员累积功劳的资本,也是最后败落的源头。
面对连续的弹劾,徐阶也只能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那就是安排刘焘调离。
实际上,通过张经、杨选之死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是个急功近利之人,只希望能最快完成他交代的差事,而没有太多耐心。
当他耐心被耗尽之时,往往卸磨杀驴。
张经之死,与其说他是被严嵩等谋害,倒不如说是嘉靖皇帝低估了倭患的严重性,连续两年都无法取得进展后耗尽耐心,借他人之手拿下张经,之后便是不管不问。
而杨选,则是因为知道入寇鞑子仅万余,却无法最快进剿,甚至还连番败仗。
“其实,在我看来,让刘大人总督蓟辽、保定或许更为稳妥。”
魏广德也是顺势说道。
“哦,善贷有何高见?”
张居正听到魏广德挺刘焘,也是有些好奇,于是问道。
“徐阁老和杨尚书,都和裕王府交好,所以我也更能不偏不倚看点蓟辽总督人选。”
魏广德笑道:“我也听说刘大人精骑射,通韬略,当初在陕西都司任职时曾率军与突入陕西的鞑子交战,射杀贼酋密里阿,这说明他对上蒙古鞑子也是有一手。
而在江南又曾参与多次围剿倭寇和平定岭南的战绩,可谓战功彪炳,威望是足够震慑全军了。
至于江东江大人,谋略上应该和刘大人不相伯仲,不过就差在精骑射这一项上。
蓟辽总督,保卫的就是京畿,若是连战场都不敢上,只会在后方运筹帷幄,怕是难以激发将士用命。
杨选就是很好的例子,鞑子往北他往南,和刘大人射杀贼酋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实不相瞒,陛下那里,老师肯定有话说,可现在最大的难题还是杨博有意让江东接任蓟辽,他的意思是刘大人刚回不久,怕是对鞑子已经有些陌生,最好还是先巡边,适应一段时间再安排。”
张居正说道。
“徐阁老压服不了杨尚书,不妨再加上裕王,我想两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