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的话,思索片刻才继续说道:“此事记下,朝廷要早作打算,调拨军粮,让参阅官军尽快到京城参加统一训练。 善贷,你也要多去军营看看,有什么不足要及时提点一二。” “请陛下放心,除了边军各部会在大阅前几日最后赶到京营外,其他各部都会提前一个月抵达,参加大阅礼。 届时臣会过去观看演练,若有问题,会及时和谭侍郎、戚将军商议解决。” 魏广德急忙说道,不过看隆庆皇帝眼中既有激动又有担忧之意,心中就猜到他的心态。 那就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还在担心会不会把事儿搞砸了。 这次大阅,大明可是通知了几乎所有还有联系的番邦,邀请他们前来观礼。 大阅礼,大明已经有近百年没有举行过了。 皇帝心中忐忑之情,在魏广德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原本臣还打算,过几日有空闲时,去京营看看,戚将军选练的七万多人是个什么样子。 听说前几日浙兵也到了,臣也想看看在江南打出赫赫威名的戚家军是个什么军容,若是陛下有意,不妨和臣一起去看看,先一睹为快?” 魏广德知道前两天浙兵已经到了京城,入住京营,本来就打算找时间过去开开眼,见见闻名天下的戚家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看到隆庆皇帝的表情,魏广德干脆提议让皇帝和自己一起去看。 “嘶” 隆庆皇帝听了魏广德的话,显然有些意动,嘴巴张了张,却没有一口应承下来。 片刻过后,隆庆皇帝才开口道:“还是善贷先去看看,替朕观察这戚家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说道这里,隆庆皇帝嘴角一扬挂出一抹笑容道:“之前,朕也听闻过戚家军的大名,听说这支军队和倭寇交战,一场仗打下来,阵亡一般不会超过十人,多是三五人的,和其他卫所动辄百十人的阵亡相比,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呵呵,臣也是听说此事,所以很是好奇。” 魏广德笑道:“当初臣奉旨南下办差时,这戚家军还威名不显,不想几年时间就创下偌大名声。 等几日臣一定去军营,仔仔细细探探他们的虚实,到时候再如实向陛下禀报见闻。” “如此最好。” 隆庆皇帝呵呵笑着,不过面色随即板起,继续说道:“善贷此去,最好问问谭侍郎大阅仪注的事儿。 朕之前抽空看过永乐后几次大阅的记录,虽多用”军容整齐“、”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臣俱惊”等词,但具体细节确实不多,礼部和兵部到现在还没有就大阅仪注达成一致吗?” 说起来也是有趣,阅兵本身兵部的事儿,可因自古有之,所以还需要礼部“略参古制,兼酌时宜”,和兵部一起制定出一套详细的阅兵仪规。 而关于大阅这件事儿,兵部倒是很积极,毕竟推动此事就是魏广德这位最年轻的阁老,还有兵部侍郎谭纶,但是在礼部这边,却显得不甚积极。 在隆庆皇帝拍板定下举行大阅后,旨意颁布不久,就有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率先上疏,称“大阅古礼,非今时所急,不必仰烦圣驾。” 由此,带动一部分官员纷纷上奏,以各种理由反对举行大阅兵。 不过魏广德并没有理会这些反对的声音,此事支持者可不仅仅只有自己,连对面的张居正其实都有这个意思,至于李春芳、陈以勤等人在隆庆皇帝明确表达出兴趣后也都不会再反对。 这些反对大阅的官员所上奏的奏疏,在魏广德看来似乎更像是为了在隆庆皇帝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存在。 只是这些人多不是在京城的官员,不知道皇帝已经明确首肯,他们的上奏不仅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反而会引起皇帝对他们的不满。 “仪注一事,臣下去会督促礼部和兵部尽快协商完成。” 魏广德一笑,继续说道:“其实,国朝大阅,早就有类似仪注,只不过因长久不曾用而尘封箱底,记得臣在翰林院时,就有幸在藏书阁中看到过永乐年间一次大阅的仪注。 臣今日回去就让人把这些都找出来,然后联系二部官员,尽快办妥此事。” “如此甚好。” 隆庆皇帝点点头,很满意今天的召见。 等魏广德出皇宫后才暗中擦了一把冷汗,大阅仪注的事儿,他还真给忘了。 兵部倒是和吏部协商过几次,不过礼部都是以还在查阅典籍为由进行推脱,这个事儿他还是知道的。 不过说实话,魏广德一直没上心,因为他当初确实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