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武林),吴江的日子,一向还是很好过的,自忖不差给武林太多。但沈曼君听夫君说起,这一次到武林来,便很能感觉到武林的繁华,远胜从前,而且民风也和江南道有很大的不同——江南道对买活军,虽然也久闻大名,但究竟交集甚少,未曾看到什么影踪, 但到了武林这里,一切全都乱套了,这里大街上公然地便走着青头贼,百姓们都谈论着买活军的俵物,还有在钱江边上的私码头……甚至还有许多女娘,自己剪短了头发,穿上了棉袄棉裤,完全便是青贼的模样,在街边大声响亮地说着武林土话,俨然是以此为一种习惯了,这些种种,都让沈曼君夫妇相当的不习惯,仿佛竟到了另一处天地一般。 “朝廷?哪里还怕什么朝廷?” 在他们落脚的客栈中,伙计便用一种不可思议的语气说着,“买活军便是我们的半个朝廷——老爷、太太,连我们之江镇守太监都和他们做牛羊的生意,您要买那些买活军的俵物,哪个不知道走镇守太监的门路,拿到的货最是正宗?您看,山塘街上这家,那家,哪个不是吹嘘着自己是太监府里趸出来的青货?青货都不管,还管得着人剃青头吗?” 这样的话,便让吴江的来客们有些战栗了,沈曼君当时就有些退却,还是她丈夫胆大些,‘来都来了!’ 这句话是有魔力的,一家人便按着王老爷信上的指引,找到了码头旁不远的‘买活军办事处’,道明了来意,也拿出了信件,买活军的兵士也没说什么,便给她们发了‘证明’——这不就是路引吗?只是换了说法而已,沈曼君在盖头背后仔细地观察着那胖大的兵士,见他也能飞快地写字,心中的异样感也越来越强,她们即将要去往一个全新的所在,她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了这点,那是个连兵士都识字的地方。 从武林去买活军那里,路子是很多的,走海路从云县上岸,走河路则是衢县这里登岸,总归不太会有人走陆路。河路本来是最稳妥的,但此时由于贸易太活跃,婺江经常堵船。武林这一批去买活军治下的百姓都走海路,还好沈曼君几人自幼在水乡长大,并不晕船,也就省去了包船与否的犹豫——若是走河路,也可以乘买活军自己包的河船,收费并不贵,但起居条件很差,是要吃苦的,自己包船又太贵了。 沈曼君去世不久的父亲虽然是布政使级别的高官,但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女儿都是真正以文字做嫁,并没有什么私蓄,而父亲择选的夫家也多是耕读为业,虽文名极盛,但日用简朴局促,吴家也并没有很多钱,包船对他们是奢侈的开销,其实去金陵请名医也是承受不起的,若非如此,也不会这样轻易地就决定到买活军治下来治病。 既然是海船,一来大一些,二来也没有包海船的手笔,根本就包不起,反而就不犹豫了,走海船二十多天到了云县,一路上倒是安稳。登岸之后,便设法去联络处问了王凌老爷现下落脚的地方,恰好对方有个兄长在云县海关任职,当下便由他出面,穿针引线,并慷慨解囊暂借了一笔银子,帮助行囊不丰的一家三口安顿了下来。 光是从吴江到武林这一路上的使费,对夫妇二人来说便不是小钱,刚落脚不久,又欠了这么一笔银子,接下来还要花药费,沈曼君的心理压力是可以想见的,他们二人赚钱的心思都很迫切,同时又要适应这让人眼花缭乱的新生活——有太多的现象,让诗礼之家的二人看不惯了,首先第一个就是满街的短发,此外还有随处可见的公共澡堂:沈曼君到现在都坚持每日自己抹身,一个是为了省钱,还有一个就是她实在不习惯去看那么一池子白花花的身体。 除此以外,这里和外界不同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简直可以说是目无王法、颠倒纲常。分家、离婚、遗产继承、薄待老人……即便是用最公允的目光来看待,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中,买活军也只取了信、廉而已,其余一切,在这里是通通没有的,不孝不悌,不忠不礼,不知义,亦不知耻。这里的教材甚至还公然教人计算信期,由此避孕,并且还说出了几番大道理来,哪怕是心学盛行的那些年,也没有这么乱来的,而买活军这里的百姓竟也恬然受之,丝毫都不以为意。 但,没有办法,来都来了……重要的是连回去的路费都很难凑,这还欠了债,只能把一切不服都憋在心里,见机行事,尽早治病还债,赎身之后回吴江去是正经。沈曼君夫妇挣钱的心思因此便格外迫切,他们研读了报纸之后,很快便下了结论——这里高收入的岗位很多都需要政审分,此外还要很高的文化考试分,而且,虽然有些职位政审分有单独的门槛线,但不知道是否买活军的疏忽,还有一些岗位并没有标注,也就是说,如果能把文化考试考到满分的话,政审分即便是零分,也是可以被录用的。 读书吧,这是他们擅长的。沈吴夫妇一开始半个月并未去找工作,专心上学准备考试,扫盲班他们两人三门都是一百分。就这样顺利考进了初级班,一日至少可以拿25文钱,随后吴老爷很快便找到了一个文书的工作,他字写得又好又快,制表手脚也很利落,被大海商包去抄录商品价格制表,海商阔绰,一天开四十文,这里一个月就是一千二百文了。 沈曼君这里,她雅不欲抛头露面,但无奈买活军这里便没有不需要抛头露面的工作,除非在自家后院开托儿所——但一来没有地方,二来这样等于完全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