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交心,但有一个认识却是共通的,那就是百姓根本就不具备对政治的关心和认识,更没有这么强的组织性,背后如果没有主心骨,根本不可能营造出走街串巷的声势—— 就算在买地,一般的百姓也压根不关心《周报》前几版呢,买报只为了看社会新闻和话本、笑话的读者才最常见,更别说京城这些文盲百姓了,同情王妃?笑话,倘若王妃被推出菜市口斩头,他们拿馒头去蘸血治病还差不多。 真正组织百姓,营造舆论压力的是厂卫,买活军背了这个黑锅,却又根本无法澄清,因为他们的确给王良妃做了备案,而且是违规做的备案,事后,敏朝仪宾司行文过来,只问了两件事:第一,人不去买地,也可以在使团备案吗?使团是买活军衙门的分支?若如此,我敏地使团可否在买地断买地百姓的案? 第二,事未生,也可来使团备案吗?若如此,我这里千百桩事体都可来备案,就等你使团一个准话了。 这两个问题,当然,也可以不讲理的回答,我能接备案那是因为我有实力,你有实力你也能办到——那这就是耍流氓了,这个流氓,六姐可以耍得,使团这狐假虎威的代理人是耍不得的,他们来此必须在规则范围内行事,谢六姐根本就没有耍流氓的意思时,怎么能容得了她的家奴自作主张,破坏了她事先想好的节奏? 若是不耍流氓的话,那这两个问题都很难回答,谢七姐在京城使馆外,接了王良妃的预告型备案——尤其是预告型备案这一点,使得使团极其被动,在情理之间,陷入了两难,又要面对敏朝的愤怒和质询,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又不能否认备案的存在:做了就要认,人无信不立,吕不韦一字千金,商鞅徙木立信,战国策千金市马骨,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谢七姐既然在当时,本着支持《妇女召集令》这个政策的思路,担保了王良妃的人身安全,那么使馆就必须把这个立场坚持到底! 甚至于,在这个困局中,就连最常见和稀泥的办法——严处谢七姐,都并不适用,毕竟她身份特殊,她是谢六姐的妹妹!就算谢七姐愿意受罚都不行,罚谢七姐,下的是六姐的脸面,她即便被罚,也当是有理有据,而不是为了平息敏朝的愤怒而额外重罚! 如此为难的情况,在使团上京以来,是非常罕见的,使团只能提高安保等级,同时写下大量情况说明的文书,汇总成调查报告,向云县发出,同时还不能耽搁发煤——善事一做,就要有始有终,否则会招致受恩者更深的怨恨,这是一。 二来,倘若他们不发煤了,百姓更加恐慌动荡,倘若真酿成民变,厂卫这里脸一翻,巴不得镇压一批,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死了一些亲近买活军的百姓而已,一举两得的好事,但对买活军来说,他们就是损失了十分珍贵的,‘亲近买活军的百姓’,这都是异日他们统治的种子! 使团的人手,本就有限,事发之后谢向上还要和各方人马周旋,谢七姐不宜再出面,少了两个干员,余下的人只有蜡烛两头烧,一个个奔波来去,累得眼下青黑,好容易此事了结,落得却是这样的结果。买活军被皇帝当成虎皮,好生狐假虎威了一番,还帮敏朝推动了女特科,放出了宫妃,又拉拢了一批对皇帝必然忠心耿耿的女官、女特进士—— 这些女子本就是京城人士,现在肯定是不会走了,而皇帝既然还支持宫妃考女特进士,在她们的认知中,自然而然会围绕宫妃团结在皇帝周围,才能在敏朝官场立足。买活军等于又亏损了一批聪慧大胆,南下后略加消化就可以大放光彩的好苗子! 这且不说,还担上了政治上轻佻放纵,处事不谨的民声,在民间的舆论中,一向专业、友善而且讲信用,靠谱的买活军吏目,如今竟成了挑事者的形象,挑拨皇妃离婚闹事不成,反而促进女特科开设,这不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大傻瓜了吗? 自从买地崛起,不说军事上连战连胜,舆论战、政治战上,也从来没有亏得这么惨过,这一切原委,使团大家也都调查得清清楚楚,要说是王良妃有心算计那肯定不是,巧合接巧合,只能说是赶寸了,局势营造成这个样子,她也有她的难处,她的诉求,并非是阴谋算计,只能说是搏命之举——当时局势走到那里,不论谢七姐接不接她的备案,良妃都会成为敏朝对付买活军的利器。 “其实就结局来说,当时情况走到那,怎么发展都是一样的,你接了备案,良妃活着,离婚了,就如现在这样,我们被利用得很惨。” 在会上,大家能说谢双吉什么?肯定是好言好语的安慰,也说了‘如果是我们或许也会接’这样苍白虚弱的言语,但谢七姐情绪依然十分低落,这个篓子捅得实在太大,她也知道自己是给六姐出难题了,而且不论怎么说都连累了这批同事。她的情绪,谢向上看在眼里,会后特意把她找来,开导她的心情——无可讳言,这确实是因为她的血缘关系,不过,这也是谢七姐在这个团队中,能得到为数不多的特权了。 “但你想,按照她当时的说法,如果你不接她的备案呢?你猜会如何?” “她……她会死?”这的确是谢双吉决定接下备案的主要原因,按照她的判断,王良妃的确有可能被私下处死。 “不,她未必会死,甚至仍有可能被放出宫离婚考特科,但是报纸就不会这样写了,《国朝旬报》会用赞赏的口气提到你不接备案的事情,你按照和议,回绝了良妃备案的请求——你觉得这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