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有些事情,显然不会按照赵惇的想法去进行。 西南方向的兵马倒是很快传了回信,只是内容却让赵惇暴怒。 本来,大理国与南疆的兵马已经接连退兵,静江府的兵马追到都泥江之后,双方才算是开始对峙。一开始在朝廷旨意的催促下,静江府的兵马不是没想着直接打过去,将对方彻底打出广南之地。 可对方防守极为森严,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机会,甚至他们急切之下还吃了几次大亏,最后也只能继续对峙等着时机到来。 等得到朝廷退兵的旨意之后,他们倒是也想着按照朝廷旨意退兵。 所以,留下了一万多兵马,其余的几万兵马便是朝着静江府退走。 只是主力兵马刚刚退了不到五十里,便是得到了后方战报。 大理和南疆的兵马趁着他们这边儿防守空虚,竟然再度渡河,而且战斗极为惨烈,他们留下的一万多兵马被斩杀近半,剩下的一哄而散。而且,还不待他们做出反应,渡河之后的蛮兵根本没有修整,而是遣出数千精锐骑兵追杀他们的主力。 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怎么继续退走? 主帅倒是反应也快,原地整兵跟蛮兵厮杀。 蛮兵虽少,可是却极为勇武,而且因为尽皆是骑兵,机动力很强,颇有几分滑不留手的意思,他们想要凭借着数量的优势将对方包围根本做不到。 双方纠缠之下,后方蛮兵的主力也赶了过来。 于是乎,双方数万兵马继续缠斗,并且,这一次蛮兵的表现与之前可谓大相径庭。 不仅极为难缠,而且凶悍无比。 现如今,他们便是想要退兵都做不到。现在压力就够大的了,万一轻动破了阵势,那可就全完了。 所以,赵惇等了半天不仅没有等到西南的兵马退回来,反倒是等来了对方的求援消息? 求援?若是朕现在有多余的兵马,还至于将你们调回来吗?难道,这点事儿还要朕御驾亲征?赵惇怒火冲天却又极其无奈。 前方所有的将领都是这般说辞,显然不是假的,而是真的被蛮兵牵制住了。 他虽然不懂兵事,可也知道,现在退兵根本不现实。而且,之前退兵的前提是可以用少部分兵马牵制住蛮兵,但是,现在根本牵制不住,哪怕能够强行将前线的兵马撤回来,那西南之地还要不要?别刚刚退回来,大理和南蛮的蛮兵就杀到静江府之外了,到时候同样头疼。 到最后,他也只能期待前往临安的人能够给自己一个好消息。 既然自己牵制住了沈堂的主力,想来赵伯玖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吧。而且,现在双方唇亡齿寒,如果自己真的战败了,那剩下一个临安府又能够抵挡沈堂多久? 且说赵惇的使者快马加鞭一路前往临安,赵伯玖得到赵惇的传信之后,当即便是疑惑起来。 明明沈堂的主力在自己这边儿,怎么又来了消息,说沈堂南下了?沈堂已经有了两面开战的实力?可是不现实啊。 而且,如果沈堂真的能动用那么多兵马,需要消耗多少银子和粮草? 沈堂的地盘都是明摆着的,他麾下的兵马虽然不算明朗,可大概也能算出一个数目。 现在沈堂有一部分兵马镇守西北,还有一部分兵马在金国境内,他自己的地盘中当然也要留下兵马驻守,他沈堂是三头六臂还是天神下凡能够同时四个方向开战?这根本不科学。所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就是赵惇那边儿对自己说的是假话,第二就是自己这边儿面对的,的确不是沈堂的主力。 毕竟,虽说建康一带有十万兵马渡江南下,可却没有真的开战啊。 他思索了许久,又在朝会上与文武百官商讨了多次,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回应该不是赵惇那小子欺骗自己,而是沈堂的兵马真的南下了。如此一来,自己这边儿只不过是沈堂设置的障眼法,其目的,当然是牵制自己的力量,不让自己动手。 既然如此,那他赵伯玖还真的不能坐视不理。 对于赵惇的死活他丝毫不在意,甚至,赵惇真的死了他才最高兴,毕竟会少一个跟自己争天下的。 可是,现在还不能让赵惇去死。 如今天下三分,沈堂的力量却是最大,如果赵惇被沈堂灭了,他还真的没信心独自面对沈堂。 再者说,沈堂的主力兵马在荆南,那一时半刻自然是回不来的。既然如此,自己遣大军北上,岂不是最好的时机? 哪怕不能打到沈堂的老巢汴京路,可只要拿下建康府以及淮南两路,自己的势力也是极大增加,届时以淮水和建康府为屏障,哪怕赵惇被灭了,自己也有回旋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