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寒门之士[科举]> 第34章 034 诸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034 诸事(1 / 2)

第三十五章 春和日丽, 下河村中是一片温暖而繁忙的景象,河堤边,油菜花招着蜜蜂舞来舞去, 如果柳贺的同窗们见了,怕是要即性赋诗一首, 可惜柳贺对作诗毫无兴趣, 不仅如此, 他甚至坐得离油菜花田更远一些,以防被蜜蜂给蛰了。 十多年前, 下河村是不种油菜花的,油菜花是北方传过来的种子, 在南方长势不旺, 但后来不知谁发明了春穴分栽技术,之后油菜花的种植才在镇江府一带渐渐扩大起来。 柳贺回家之后, 下河村连下了两天雨,水都要没过通济河了,比往岁夏天的雨还要大, 田里种的粮都差点被雨水冲坏,抢救了几天才抢救回来。 因而村里人一开始并不知晓柳贺通过县试的事,纪娘子与柳贺也未在外到处说, 还是有人从县城回来、见了县衙张贴的红榜方才知晓。 “信哥媳妇,你家贺哥儿考中了?” “难怪那几天喜鹊天天在门口叫,贺哥过了县试这样的大事你也不早说!” 纪娘子笑了笑, 纳鞋底的动作却不停:“都是他自己用功,何况县试之后还有府试和院试, 那两关想过可不容易。” “我看你家贺哥儿聪明, 先考个秀才, 再考个举人,你这当娘的就能安心享福了。” 纪娘子纳完了一只,将两只鞋底摆在一起比对:“我只求我贺哥儿考试之前少听几句闲话。” 与纪娘子交谈的妇人一位姓罗,一位姓秦,正是放榜那日与二婶一同议论柳贺之人,论辈分,姓罗的那位还是柳信的本家堂婶。 纪娘子这么说,二人都有些不好意思,纪娘子平素是最和气的,从不说人长短,村里妇人都喜欢和她打交道。 二人倒也不是故意贬低柳贺,只是当时柳贺二婶说得正欢,两人也不好出声反驳,可两人没想到的是,柳贺正经才念了两年书,竟连县试都过了,这比他爹当年过县试还早了一些。 柳贺没在村里多宣扬,罗姓堂婶却听自家男人说,柳贺不是过了县试那么简单,他这次考了全县第七! “信哥当年就会读书,他这儿子比他还厉害,咱们下河村说不准又要出一位秀才了!” 罗姓堂婶还未多想什么,她男人倒是先嘱咐她,日后可多照顾纪娘子母子一二。 …… 柳贺过了县试,村里族老里长们也有所表示,奖励了柳贺一些银两,数量不多,主要是鼓励柳贺发奋读书,当年柳信过小三关时族中也给了奖励,只是自柳信之后,下河村别说秀才了,通过县试的少年郎也越来越少。 不过柳贺去考一场试依然耗费甚巨,主要就是住店吃饭的花销,虽然后几日住店的考生越来越少,掌柜给柳贺减了些银两,但柳贺认真算了一下,几天的开支依然相当不菲。 他眼下只能靠抄书挣上一笔了。 柳贺抽空去了一趟书肆,如掌柜说,这段时日倒是有书可抄,但柳贺看了一圈,依旧是乡贤录或是某些腐儒的诗集,柳贺觉得其中一些人的诗还不如他写得好。 若是往日,为了钱他也就抄了,但眼下府试还有两月,他实在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抄这种酸诗上。 有这精力,他还不如抄一些散文名篇,再提升一下自己写文章的能力。 赚不到钱,柳贺也不想白跑一趟,干脆问伙计:“可有最新的程文集?二月会试的程文可出了?” 伙计笑呵呵道:“公子来得真是巧,刚出的程文集,县学那边前几日就有生员来问了,偏偏叫公子赶上了最热乎的。” “多少钱?”柳贺问。 “这书不贵,只要三百文。” 柳贺翻书的手一顿:“多少?” “三百文。” 大明朝的书也是分平装版和精装版的,像这册程文集就是平装,通常定价在一百文左右,何况这程文集上只收录了十多篇文章,算下来也就六七千字而已,便是加了会试程文的金身,收个两百文已是顶天了。 伙计居然狮子大开口要价三百文。 柳贺毫不犹豫还了价:“一百文。” “公子是咱们店的常客,二百五十文不能再少了。” 二百五十文当然还是贵,柳贺没有急着立刻还价,而是将书肆之中讲如何通过府试的书挑了一本,另外又挑了章奏的的范本等,几本加在一起重新报了价:“三百文如何?” “公子,三百文如何能卖,这本府试宝典在本府士子中可是相当受欢迎啊!” 柳贺忍不住发笑:“这本府试宝典是嘉靖二十三年出的,都是二十年前的老书了,如何受欢迎?三百文,你卖便卖,你不卖,我连这本会试程文也不要了。” “卖卖卖。”伙计肉痛道,“公子你回回来都还价,再这么下去,掌柜该骂我了。” 书肆靠近县学,县学的生员们买起书来相当大方,只需伙计有张巧嘴,将书吹得天花乱坠一些,如这本府试宝典,就算有士子嫌旧,伙计多捧他几句,将书卖出去并不难。 便是家境清寒一些的,他看书不买即可,倒也不会一张嘴就压价。 柳贺之所以买这本宝典,主要是看府试流程和程文,流程大差不差,二十年前与今日相比也无甚变化,可这书压价容易,且有几篇程文写得相当漂亮。 那一年的知府是莆田人林华,林华在镇江府官声极好,后遭人陷害罢官归田,他在老家去世,镇江百姓在北固山为他修祠,唐顺之为他写墓志铭,林华点评府试文章时也是极用心,比后面几任知府的点评更为细致。 对柳贺来说,二十年前的点评当然意义不大,但他却可借此窥探到考官们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考生文章的。 换一个角度看,他或许能多一些灵感。 日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