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施允大婚之后, 与柳贺同一科的举子们大多都上京了,连新年都未在家中过。 柳贺与施允也收了心,待在家中静静读书, 柳贺住进了新宅,新宅中有了一个大书房, 是族老们请西麓乡里最好的木匠为他打的,如今在书房里读书,书不再是杂乱一团, 而是分门别类地陈列整齐,天冷时也不用一直受冻了,碳可以买些品质更好的。 对于柳贺来说, 这样的时光无疑是一种享受。 他原本就喜欢看书, 之前囊中羞涩,买书时总要细细算账, 眼下柳贺仍留着砍价的习惯, 但买书时却比过去慷慨了许多。 “这本浙江《乡试录》我要了,《平凉府志》及《浚谷文集》一册。”柳贺在书肆中翻着新书, “再买些纸笔, 就是我平日用的那些。” “好嘞, 柳老爷,小店定然给您最公道的价钱。” 柳贺中举之后, 书肆掌柜和伙计的态度立刻大变样,即便柳贺依旧爱砍价,却无需他精打细算,掌柜和伙计总能给他一个最合适的价钱。 “掌柜, 那是哪家的老爷, 年纪如此之轻?” 有来书肆买书的士子见掌柜对一个年轻人如此客气, 不由好奇道。 “你手中不是有今年乡试的程文集吗?” “是有一本。” “翻开举人榜,名列第一那个就是。” “他便是那位名满南直的柳解元?” 各省乡试都在九月结束,乡试录也陆续印出,南直隶、浙江、福建及江西几个科举发达直省的乡试程文都备受士子们追捧,各省解元之名也随之传遍各地,柳贺作为十八岁的解元,名声自然格外响亮,尤其此次应天乡试录他有四篇文章入选,为同科举子之最,南直的士子们大多读过他的文章。 这士子没想到竟会在书肆中遇见柳贺,对他的年轻更是惊异。 柳贺买下这本浙江乡试录,主要是其中有归有光作的后序,而《平凉府志》及《浚谷文集》则是赵时春所作,赵时春是嘉靖八才子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李开先等人并列,赵时春很擅作诗,不过柳贺不太爱看诗集,他还是更青睐散文,赵时春的散文偏现实主义,不同于前七子的拟古之风,常看这些文章,于柳贺自身的文章也很有助益。 柳贺在书肆中多逛了一圈,新书他基本已经翻遍了,连话本也没有放过。 这个年头的话本虽然数量众多,但精品却十分有限,有些野史纯粹瞎写一气,还有些尽用些淫词乱语夺人眼球的,文章看多了便知道,刺激性的内容虽然很重要,但文笔同样重要,话本这种东西是要给读者以想象空间的。 柳贺不禁摇了摇头,将那话本放了回去。 不好看的书,他是不会花冤枉钱买的。 他在家读书,习惯与乡试之前已经有不同,乡试前时间太紧,柳贺读书、作文皆是为了考试一个目的,便难免有只争朝夕的紧张感,而现在,他能以一种更放松的心态去写文章,先去观察、去思索,然后再提笔写文。 柳贺觉得,他多少有些接近“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境界了。 以往他是为了考试而写文章,而现在,他为写文章而写文章,为抒发自我而写文章。 …… 到了年底,南监监生闹事的处理方法总算下来了,南监祭酒吕调阳刚上任两个月,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处理,倒是司业金达被罚俸两月,魏国公徐鹏举因未出面制止也被罚了俸禄,两京国子监的“皿”字编号依旧如故。 这已与柳贺关系不大,但对下一科赴考的举子们来说,录取的名额又有所缩减了。 …… 柳贺将赵时春的《浚谷文集》读完,他一边读书一边记着笔记,这既能加深记忆,也能抒发自己读文章时的感想,有时候文集上记不完,他便将读后感以文章的形式写下来,柳贺自己也觉得好笑,他上辈子最怕写读后感,或者写周记、日记之类的,反而到了这大明朝,读完书之后他有无数感想。 一篇文章写完,柳贺吹干墨出门,刚到厨房,纪娘子便告诉他灶上有煮好的汤。 乔迁新居之后,柳家雇了一个门房和一个厨娘,这样柳贺和纪娘子的压力都能小一些,其他仆役两人都没有考虑,因为柳贺和纪娘子都不太习惯被人伺候的生活,柳贺喜欢清净,纪娘子则凡事喜欢亲力亲为。 读完书之后喝上一碗汤,汤里加了胡椒,久坐的身体立刻就暖了,柳贺在院中陪滚团玩了一会儿,之后便回去继续写文章。 以柳贺现下的文章水准,上京赴考其实是足够的,但柳贺不想让自己过于紧绷,且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已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正好利用这三年的时间再提升提升。 镇江府中,备考的举人在金山寺、北固亭等地举办诗文集会,柳贺也常常被邀请,他如今赴约的次数倒是比乡试之前更多了些,毕竟时间充足,且这几地也常有名人讲学,如罗汝芳、何心隐等人,柳贺去听过几次,从中获益甚多。 年底,柳贺与纪娘子在新居中过了第一个年,这是镇江府本地的风俗,若是乔迁新居的话,第一个新年必须在新房中度过。 纪娘子依旧蒸了糕和包子,不过家里人口少,她就少蒸了一些,两人一同吃年夜饭的时候,她便默默暗示柳贺定下和杨家姑娘的事。 柳贺:“……” 他和杨家女儿相处还算融洽。 春节前,柳贺也去杨家正式拜访过,但那幕场景让柳贺想起来都有些尴尬——他能写出十篇不重样的文章,可和杨家人见面时,他满腹的诗书都卡在那里了。 好在杨家并不介意。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