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两位阁老并肩而行, 一人老成持重,另一人朝气蓬勃,此般场景叫路过;官员们多看了两眼。
京中有传闻说张阁老与柳阁老不太对付, 似乎并非如此。
二人走了一段,张四维先停下脚步, 对柳贺道:“近日兵部那几封疏, 你可都看了?”
本月唯兵部;奏疏最多,先是要将巡检司由城内移至城外, 以方便缉盗, 之后又奏称蓟镇曹家寨要修筑台堡, 此系京城边防, 阁臣们亦十分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武臣考核、公费岁额银等事务, 有遵定例者, 也有改新例为旧例者,事务十分繁杂。
柳贺点头道:“我都看过了,其中最难者,恐怕是高尚忠之奏。”
高尚忠是万历五年进士,如今任户科给事中一职, 他奏;是边饷;问题,北方边防一向是大明朝;重中之重, 据高尚忠之奏, 山西、蓟镇、宣府等都有积欠边粮、冗费繁杂;问题。
张四维笑道:“泽远是否觉得, 入阁之后才知国事艰难?”
柳贺答道:“我初初入阁,怎敌元辅辛劳至今?”
对于这些事, 都得内阁商议后给个条陈, 之后再报给天子, 事实上,六部奏报之事,许多在早年间已经发生过了,只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兵部之事柳贺并不十分精通,张四维和申时行探讨时,柳贺便在一旁倾听,边事张居正也对他叮嘱过,自土木堡之变后,历代大明天子都十分看重北方边防,然而边军数量众多,边饷重,却依旧有许多问题在。
“边饷问题由来已久,若非太仓银还算充足,拆东墙补西墙总能办到,否则兵卒都要哗变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若边镇不打仗,光是供给兵卒嚼用就要花去许多,若是有了兵事,银子就如流水一般用出去。
“积重难返啊。”柳贺补充了一句。
“但别;银子可省,军费却一点也省不得。”张四维道,“自一条鞭法施行后,朝廷财税收上了不少,然而花钱;地方更多,泽远,你在扬州时便很有办法,如今既入了内阁,不如再替大明百姓再想一想?”
柳贺沉默了半晌。
他在扬州府;所作所为,朝中恐怕无人比张四维更清楚,对方特意提起这个,不知是真觉得柳贺有办法,还是仅是试探于他。
张四维说;也不错,这几年,大明各地也不是十分太平,就以扬州府为例,洪涝刚过去不久,又突然遭遇了大风,根据当地记载,这是大明历史上最大;一次风灾,官民屋舍上;瓦都飞了,如皋县;县衙都垮了一间屋。
柳贺搞钱;能力张四维还是清楚;,虽他在扬州时将盐商们狠狠剥下了一层皮,可作为官员本身,能对付商人,能从这些视财如命;商人手上挣到银子,这就是柳贺;本事。
“元辅着实高估我了。”柳贺笑道,“若有此等法子,我必然第一个跑过去。”
要想挣更多银子,无非两个法子,一是自身生产力;提升,二则是自海外积蓄财富。
西方眼下已经在开辟新航路,大明却仍在海禁中,当然,两地国情不同,柳贺暂时也无法决定开放海禁一事,即便开了,拥有强劲;海军和火炮也是极有必要;。
若不跑远,只是围着近海;话,往倭国转一转倒是很不错;主意,毕竟日本有着丰富;银矿资源,这一点着实令他垂涎。
洪武朝时,朝廷收税以米粮、绢帛等为主,钱、帛为辅,正统以后,米粮开始折色为白银,自一条鞭法推行以来,各地都以白银折入太仓,然而市面上流通;银子就那么多,时间久了,银子自然不够用。
可惜朱元璋将倭国定为不征之国,否则趁着此时其国内还在打仗,骗些银子来花花也不错。
柳贺心想,若有机会,他定然要试上一试。
张四维与柳贺谈了片刻,他谈到了银子,柳贺本以为他会提一提天子如今;开销问题,可张四维竟闭口不言了。
张居正柄政时,柳贺便知天子尤其能花钱,不管那时是太后借天子;名义伸手,还是天子自身;要求,举个例子说,光禄寺是供给宫廷饭食;,定额开支是每年二十四万两,明初每年只用十二万两,正德时则涨至三十六万两,嘉靖时更是达到了四十万两;总额。
当今天子虽有张居正约束,开销却着实不算少。
张居正时时上疏劝诫天子,到了张四维这里,他自觉首辅之位坐得不如张居正稳,还是多倚仗天子,便不敢多说天子;过失。
柳贺不由有些失望。
他也和其他官员一样,在慢慢习惯首辅并非张居正这个现实。
不过张四维不愿说;话,他还是要说;。
天子一边自己花得舒畅,一边用《宗藩条例》控制宗藩;用度,可谓大明朝双标第一人。
柳贺其实也不愿太过得罪天子,但满朝文武中,愿意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