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府有自己的膳房, 厨子也都是御厨,平时自己在府中自己开火就行了。
姜濯跑去膳房,把一众御厨和内侍全吓坏了。
太子妃和太子赶来时, 他已经将菜谱教给御厨,让他们保证方子仅在宫中使用,不许带出宫去,不许私自教人。
御厨们茫然的答应了,姜濯又让他们对着菜谱看看有没有能做的菜蔬, 晚上就吃这个。
见太子和太子妃来了, 姜濯献宝似的将包在油纸里的春卷拿出来, 一定要让太子和太子妃尝尝。
弄清怎么回事,太子夫妻一人哭笑不得,又有些感动。
没想到平时总是闲不住想乱跑的儿子, 还担心着他们的饭食, 关注着太子是不是瘦了。
一直跟着姜濯的内侍将菜谱的由来解释一遍, 太子没让他们先试菜等明天再做, 他儿子特意为他找来的菜谱,当然要马上就做才能不辜负儿子的孝心。
太子府膳房忙起来了,太子将儿子叫去书房考教,看看他这几日是不是光顾着玩了。
不料考着考着,话题就被姜濯带歪了。
他眉飞色舞给太子讲起卢舟同他说的京城物价,买一本书多少钱,什么书哪里有哪里没有, 他们老家想印一本书多么困难等等。
他又讲起隆兴郡、朔州郡物资多匮乏, 读书多难,讲着讲着父子俩还翻出大岐的舆图查起隆兴郡、朔州郡。
这舆图还是贺承业在朔州做督军时改良过的。
姜濯“就是隆兴郡这样偏远的地方,有人做出了御厨都做不来的菜肴与点心, 书籍匮乏,文教落后至此,也培养出了传胪,我大岐人才济济,一定还有许多许多能人异士尚未被筛选出来,父王,您应当建议皇爷爷广纳贤才”
太子鼓励他,“既然是你吃饭吃出了这番感悟,不如你写折子给你皇爷爷”
姜濯“我”
太子点头。
姜濯想了想,他也很大了,该为父亲和爷爷分忧了,“好那我写完您帮我看看。”
太子自然答应。
他们父子俩交流完,膳房的菜也做好了。
民间门尚未有铁锅时,御膳房其实早就有了。
古时君王贵族以青铜做膳食,后来有了铁,怎么会没人想到将铁做成炊具。
只是以前铁价昂贵,全要用来做兵器、做农具,寻常百姓用不起,也没人去推广而已。
锅具都有了,御厨也是会类似炒菜的烹饪方式的,只是他们从前多用铁制的厨具做肉,从没用来做青菜。
观阳锅传到京城时御厨自然也学了,不过这种传自民间门的东西,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他们不会往宴席上端就是了。
姜濯爷孙三个,作为大岐最尊贵的人,怎么能吃这种小民之食呢
因此,姜濯、太子从前从没吃过炒青菜。
姜濯游说不停,太子和太子妃也升起兴味来了,能有多好吃
品尝之下,太子“”
太子妃“”
太子问“这真是只用了白菜豆腐”
太子妃“是的。”
要入口的东西,配方又来历不明,她自然要派人去看着。
太子茫然了。
他粗茶淡饭的时候,他的臣民已经将白菜豆腐做这么好吃了吗
御厨的手艺没得挑,即使是只看了一张菜谱,他们没琢磨多久就将菜做出来了。
若说炒菜就比他们平时做的好吃倒也不见得,太子平时吃的素菜滋味也十分不错,毕竟将普通的素菜做好吃才是最考验厨艺的,他们全是个中好手,给储君做饭菜,也是拼尽全力的。
只不过太子从前没吃过炒菜,新鲜的味道更容易让人觉得奇特好吃而已。
太子尝了好吃,膳房热好春卷,他便让内侍将还未动过的菜蔬和春卷送去给皇后和弘安帝尝尝。
太子妃欲拦,“今日已经晚了,不如明日将方子送去”
太子“无碍,时间门还早,母后喜素,也爱吃甜的。”
姜濯“我给皇祖母送去”
太子便让他去了。
他是太子,是弘安帝的儿子也是臣子,往宫内送东西,尤其是吃食也是有忌讳的。
太子妃总怕他会招了喜怒无常的弘安帝不喜,但他知道,他父皇其实只是看起来吓人而已,哪次骂他也没有真生过他的气。
再说了,弘安帝就他一个嫡子,就阿濯一个嫡孙,只要他不想造反,只要他父皇信任他,谁还能动了他的地位
他要真是对父皇敬而远之没了父子的情分,那才危险呢。
姜濯叫人装了菜和春卷跑去后宫献宝,扬言要给弘安帝上书,证明他在宫外没有瞎玩,连吃吃喝喝都是体察民情的。
弘安帝听说了,逗他要写正式的折子,到时候他要拿给他的阁臣们看,若写的好,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