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是我冲动了。这间跨院一共三间房,我们已经全都收拾出来了。其中两间留给你们,还有一间,今天晚些时候,有贵客来,提前和你们打个招呼。”
“哦?”,庆云扫视两侧,一门三屋经典跨院的布局。
人心就是如此,虽然一间也能凑合,但一旦得了两间,可三间里有一间是外人,还是挺让人糟心的,谈话也总怕隔墙有耳。
“这位贵客是何方神圣?没什么别的意思,随便打听打听,毕竟是要做几晚邻居的。”,庆云微笑道。
“理解,理解!听长辈们说,另一间是腾给宋王世子的。”,穆长城满脸堆笑,有问必答,态度好得不得了。
“宋王世子?”,庆云的脑海里跳出了刘承武那个病秧子。
宋王也是大魏异性王,出席祈年大典无可厚非。
可是宋王自与穷奇斗剑受伤,便行踪神秘,没有人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
宋王世子代父一行也无可厚非。
在庆云白山一行之前,倒也未觉有何蹊跷,可是他此时却想起了陈塘关李靖曾经说过的话:
想要当天尊,至少本人的身份也是一方霸主,位及王侯。
宋王,曾是南朝帝胄。
天尊行迹诡秘,宋王也萍踪不定。
莫非……
》》》》》敲黑板时间《《《《《
这一章的敲黑板时间我们用来还债,可能会讲得有些杂。
在一五九章宗还剩了几个知识点没有讲完。
其中鬼发铅,指的是针镍矿,状如发丝,可以呈现金黄色,绿色甚至锖色(斑斓色),在我国河西(甘肃)关中(陕西)地区有富矿。针镍矿的主要成分是硫化镍,硫化物化学性质活泼,使用还原法直接制镍的可行性很高。
关于古代制锌,我们曾经大概讲过,在明代科技书籍《天工开物》中,有非常详细的倭铅(锌)制备方法介绍。这种依靠密封蒸馏从炉甘石中还原锌的办法,已经被界定实锤。而且,考古界也发现了大量明代锌窑,所依同法。因此学者断定,中国对金属锌的提纯开始与明代。
其实这个结论有些武断,因为早在五代轩辕述的《宝藏论》里就曾提出“倭铅可以勾金”,《本草纲目》转引之。曾经有学者质疑这里的倭铅和明代所谓倭铅并非一物。但是不要忘记,“倭铅可以勾金”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中国已经掌握了两千余年的物理常识——锌可点铜成金。结合意思来解读,将倭铅翻译为任何其他金属,都有些欠妥。
如果有人认为笔者的观点过于激进武断,那么或许举出另外一个例证,结果就更为清晰:
《康熙字典》鍮字条:《玉篇》,鍮石似金。(鍮石是野生黄铜)后又有文:《格古要论》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炼成者,假鍮也。崔昉曰: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成鍮石。
炉甘石,正是《开工天物》炼锌所选锌矿。崔昉,北宋丹士,著《外丹本草》,其时代与五代相差不大。他非常清楚的描写了铜与锌矿共炼制假金,“倭铅可以勾金”的详细方法。这里的铜是已经制备好的铜,而与炉甘石共炼,就是将炉甘石炼制为锌,再与铜相混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包含的化学变化,就是制锌。
这个例子因为被记载与字典,且《外丹本草》本书亡佚,所以没有得到冶金学学者的重视,很少被拿出来讨论中国古代对锌(倭铅)的认识。
南宋时期还有一个同例,戴侗《六书故》曰:吕卢甘石炼铜成鍮。
轩辕述,崔昉,戴侗告诉我们,中国丹家早就摸清了锌的物化性质。中国作为铜器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对铜合金的研究和总结远远超越世界其他文明。
从发现,掌控,到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中华对于锌的发现与使用,其实应该远远早于五代。
我们再从技术可行性上进行验证。密封蒸馏法还原锌需要达到900度的高温,远远低于钢冶炼所需温度。而土法窑炉炼钢,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至今最早被鉴定为钢的出土钢剑为春秋铜格钢剑。
在瑞典附近,曾经有一艘中国沉船被打捞,里面满载瓷器和锌锭。沉船年代大约为明末清初,锌锭均为中国铸造,范(模具)字刻印均为中文,其纯度高达99%,碾压欧洲当时锌提纯工艺。(特别注释:此条例子笔者没有发现绝对证据。但是维基百科引用,并配有相关报道链接,百度百科引用采纳入“古代制锌工艺”词条。)可见中国曾经是世界制锌工业的中心,高纯产品远销欧洲,和瓷器一样广受欢迎。
锌,这种金属就算可以提纯,也不适合直接用来做器物。无论硬度,密度,它都并非不可代替的金属,也不是古代易于制备的金属。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电化学。也就是本文所谓霹雳法。
霹雳法如何实现,待后文情节展开再仔细分说。
定秦古剑,剑名见于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始皇,在位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