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都市言情>我的黑料震惊全网> 第二百三十六章 廖主任的怒怼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三十六章 廖主任的怒怼(1 / 3)

陈少荣一直觉得现在很多C台的音乐方面的总监,甚至是策划,不如地方台,有的东西是真的不懂市场,甚至陈少荣怀疑大部分人是只看网上数据来选人。

非常直白的一点,现在春晚的定位,C台的导演组就压根没搞明白是什。

比如会看春晚的人群是哪些?是75后到95这批人,更准确说是75到90这批人,不做市场调研和实际分析市场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有市场才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能有什么市场的。

春晚是79年定下,83年开始的,这个前提是什么?是要电视普及率,七十年代国内有电视了,但那不是普通人能有的,那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而且当时的节目也都是语言戏曲类为主,音乐类为辅,八十年代中后期,不少人家有电视了,那也是条件相对不错的。

但是,那时期大家看的还是电视剧为主,春晚看的也是语言戏曲类为主,观看人群为50后和60后。

春晚当时的影响力没有几部电视剧大,春晚的收视率和真正定位是在费叔叔那一年,台里几个女导演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让费叔叔演唱原版的节目,属于先斩后奏。

简单的说,当时唱的歌曲不是那一首,表演的风格也不是那样的,那样的表演之前节目里是没有的。

但那一次导演组坚持费叔叔按照自己风格表演,节目爆火,得到一片赞扬,也让老外们看到了咱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之后九十年代初,娱乐化放开了,流行音乐,影视剧基本陆陆续续进来了。

但那时候电视普及率还是不高,最多是街头巷尾的音乐开始多出了很多流行歌曲了,这个点很重要,而这个时期最先听流行歌曲的是75后的那批人,75前的那批人大部分都投身到怎么赚钱大军中了,还有就是兴趣爱好已经成型了,很难再轻易改变了。

流行一直是年轻人在最前线,所以早期那批国内摇滚听众基本都是75后,这里还要细分的区域,帝都魔都是有不少60后和其他区域75后一个爱好的,因为TA们接受的信息比较早。

节目是要全范围考虑的,国内电视普及率第一个小的高光点是95年,大风车这个节目开启,这是第一批真正的固定式童年成长节目,这个时期的人才是真正的电视观众。

而电视高峰值普及是97到99年,这时期有个东西,估计很多人不陌生,VCD,也是电视机从黑白转向彩色电视机的一个过渡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的集体回忆都是港台剧和日韩剧了,就这时期,电视普及率高了不少,而从这时期开始,春晚也就真正达到了巅峰期,每年邀请的嘉宾都是当年非常火的。

但前提是当年信息渠道少,娱乐渠道少,现在不同了啊。

而当初爱看春晚的那批人,基本都是当时的年轻人和青少年啊,所以是75到90这个时间段,第三次真正的电视占有率高的时期是05年全民看选秀那个时期。

那个时期算是近二十年看电视观众群体最多的年代,那时期各种娱乐节目接连推出,电视剧一波接一波,但观众群体基本没怎么变,还是那批人。

时代变了,你让一群一出生就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的人,去看电视,本身就非常难,至于所谓的春晚,现在年轻人基本不会期待的,各大平台每天的娱乐节目太多了,多到看不完,娱乐方式也多。

以前的人是因为娱乐方式少,春晚算是一年到头普通民众最大的娱乐方式了,有那么多节目看,现在年轻人过年手机直接组团开黑了。

所以这节目选拔就尤为重要了,很多导演错误的认为想要提升春晚收视率,一定要讨好年轻观众,结果真正有习惯性观看电视的那批人,反而开始讨厌看了,没任何自己喜欢看的,那就直接关了吧,不看了。

陈少荣制定的方案就是先去拟邀75到95这个岁数的人喜欢的明星,毕竟95后的人还赶上了最后一波电视巅峰,那就是07年的家电下乡补贴,也是最大化普及了彩色电视机,对看电视机还是有点情节的。

可以说00前的观众或多或少对春晚还是有点情怀的,很多人真的是一种习惯了,如果抛弃这个,那这节目不废了才见鬼了。

未来的春晚也一样,想要获得大流量必须网络直播,并且抛弃一些老的东西,现在的春晚就是太臃肿了,又想讨好5060后的老领导们,又想讨好00后的年轻人,反而放弃了主力观众群体。

5060后的老领导们已经很少熬夜看这些了,关键很多5060后的观众也和以前娱乐方式不一样了,TA们现在接触移动智能设备就像8090后刚接触电脑一样。

各个都迷上了刷手机,逢年过节都抱着手机,只有75到95这个群体开始怀旧,互联网产品这批人属于玩吐了的阶段了,从千禧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