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崇祯皇上只看了一遍就明白了。
多尔衮写这封信有点虚伪,说辞也牵强,还抛出了两位皇子让他到清营赴宴议和,说庆祝他们父子团聚,实际有要挟的意味,引诱他上当。
明显是一个大坑。但崇祯没有多言,看完信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命王承恩,准备好笔墨纸砚,在信上直接写了几个字:来信朕已拜读,三日后准时赴宴,详议和谈之事。
然后把崇祯的名字写上,日期写上,然后把大明的玉玺也盖上,以示郑重。
在王承恩和洪承畴惊愕的目光中,崇祯把这封信命王承恩递给了洪承畴,“多谢摄政王美意,请洪使臣转告你家王爷多尔衮,三日后朕定然按时赴宴。”
洪承畴有点发傻。
太出乎意料了!
崇祯不应该先让他回避候着,然后和王承恩等文武商议对策,竟然这么痛快的就答复了?
本来洪承畴厚着脸皮还准备了很多说辞,来时还一路背书,打算游说崇祯,一定要答应和谈,答应三日后亲自去海边赴宴。
不管怎么说,现在他是大清朝臣,当然得为新主子效力,至于老主子只能当成回忆了。
可是没想到,皇上慨然应允了,丝毫没有犹豫,这一下令他有点措手不及,自己准备那一套词全都用不上了。
洪承畴接过回信之后起身告辞,虽然见到崇祯只有一顿饭的功夫,但是也没有再待下去的必要了。
只是他不知道先迈的哪条腿,这一趟出使山海关竟然如此顺利?
不会有什么变故吧?
这时崇祯对着他的背影颂了一首诗:“王师已丧孤臣在,国土难全血泪余。千年若化辽东鹤,飞越燕山恋帝居。”
洪承畴听到这里,脚步踉跄差点跌到地上……
这首诗出自洪承畴之手。
这是4年前,松锦之战战败洪承畴被俘的时候,在大清牢狱之中,留下的一首绝命励志诗。
那时的洪承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战败不可怕,做俘虏也没什么了不起,断头是荣光。无论如何绝不能投降鞑子,我洪承畴生是大明之臣,死为大明之鬼!
回想在大明朝的日日夜夜,上朝面君的朝朝暮暮,统帅千军万马的豪横,为皇上出谋划策的豁达,洪承畴心潮澎湃。
承蒙皇上不弃,我洪承畴才能够施展抱负,上马逐流贼,提笔安天下。曾经是何等的辉煌?皇恩如此浩荡,岂能作变节的贰臣,人鬼不齿!
洪承畴挥毫落纸,写下了这一首让他自己都感动到落泪的绝命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大明重臣的铮铮铁骨,和拳拳忠心。
写完以后洪承畴把笔扔了开始绝食,谁来劝降也不成。什么祖大寿,三顺王,范文程等等,全都被洪承畴给骂走了。
但有一个细节被范文程捕获到了,房梁上掉下来一缕尘土落到了洪承畴的袍袖上,洪承畴把尘土弹去,暴露了心迹。
这一下坏了。
很快一个女人来狱中劝降,就是当时并非是太后,而是皇太极嫔妃的孝庄。
这个后来成为大清最伟大的女人来了以后,改变了洪承畴的人生轨迹,她将其他人全都打发出去,和洪承畴独处一室。
洪承畴的心理防线立刻被摧毁,什么铮铮誓言,忠心报国,血泪孤臣,横刀向天笑等等,全都成了笑话,一夜之间天壤之别。
洪承畴乖乖的答应投降了,甘当鞑子的奴才!
据说那晚他和孝庄吃夜宵,那顿饭竟然吃了一头全羊……
从那以后,洪承畴每当想起自己亲手做的绝命诗,都汗颜不已,真想把那首诗给毁了。
但是写下来的诗,如说出来的话,更如泼出去的水,岂有收回之理?
那成了他心中隐隐的痛。
今日被崇祯提起,洪承畴心里像被剜了一刀。
这也太讽刺了吧!
皇上怎能如此,让洪某情何以堪?!
但是他也疑惑,大明皇上如何知道此诗?
崇祯看到他的狼狈,淡然一笑,“王承恩,替朕送一送洪使臣。”
“老奴领旨。”
王承恩来到近前,扶住了洪承畴,“洪大人,你这是怎么了?请吧。”
洪承畴走了,离开了山海关,下了长城,回去向多尔衮交令。
但是这一路上他都不知道自己迈的哪条腿,脑子里净想事了,满满的都是对崇祯的回忆、惊愕和不解,他觉得这位大明皇上真的是变了……
王承恩将洪承畴送走以后,迫不及待的来见崇祯,“爷,三日之后不能到清营赴宴,这分明是鸿门宴,爷难道没看出来?”
崇祯哈哈大笑,“王大伴,为何不去,鸿门宴有什么好怕的,朕与鞑子速战速决的机会来了!”
大明武帝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