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百姓。 希望晋王能及时醒悟。 想了想,皇帝又道:“老吕,你找人将这书多印几本,散发出去,你再帮我准备一下,我要写密旨。” 他已经知道张志儒都干了什么了。 张志儒私自调动厢军,还说杀那么多人,是得到了他的密旨。 皇帝得知此事的时候,其实不太高兴,但现在……他可以给张志儒补一份密旨。 张志儒杀人,是怕他不动手,那些人最后会逍遥法外…… 回过头想想,幸好张志儒动手了,幸好他看到了这书。 这么想着,皇帝看了看手上厚厚的一叠书。 这里一共有五本书,每本书里,都收录了三桩冤案。 更不要说,这书还是印刷的…… “那写书之人,应当很早就已经将这书写出,张志儒是不是因为这书,才去临湖县的?”皇帝想到了这个可能。 吕庆喜道:“应当就是如此,这临湖县的百姓,实在太惨!” 皇帝看到书的时候,还有其他人看到了书。 冯大带了一些书出门,往很多地方扔了书,比如说某个学堂。 那 学堂是一个举人开的。 在崇城县, 举人非常少, 当初的孙举人也就很有权势。 在盂县的话……当初李兆一个举人,都能当县令! 但在京城,举人不太值钱。 主要是有些举人上京赶考,没考中的话不会马上离开,而是留在京城读书,以便三年后再战。 如此一来,滞留在京城的举人也就多了。 这些举人为了维持生计,还会找点活儿干。 再加上京城住了很多官员,他们的子孙都会读书,里面也有不少考上举人的……京城绝对是举人最多的城市。 开了这个学堂的举人,教的是一些连秀才都还没考上的人。 读了一天书,学堂里的学生开始往外走:“我明年就要回祖籍参加科举了,我祖父让我考上举人再回来,也不知道我还有没有回来的一天。” “你祖父就是说说,难道他还能让你在老家成亲?” “那是,我祖父已经让我祖母在相看京中闺秀了!” “你祖父祖母对你真好!我爹就不一样了,他是真的想让我在老家成亲……” …… 几个人说着说着,突然发现学堂门口扔了几本书。 “这里怎么会有书?” “谁的书丢了?” “这是自己装订的书吧?装订的也太丑了!” …… 他们捡起地上的书翻开。 某个茶楼,一群年轻的读书人正在讨论学问。 讨论着讨论着,他们不免说起时事来,也就是最近张知府一案。 他们并未进入官场,对晋王没那么怕,也就有点同情张知府。 不过同情归同情,他们也觉得张知府不对:“张大人应该收集证据,再写奏折参严县令,怎能如此肆意妄为?” 他们听说了一些临湖县的事情,觉得严县令该杀,但觉得张知府没必要自己动手,也不该杀娄家这么多人。 正说着呢,店小二拿了几本书过来:“几位爷,门口掉了几本书,可是你们丢的?” 这些读书人也不知道书是不是他们丢的,就只道:“你拿来给我们看看。” 等他们拿到书,就有点无语:“沉冤录?这是哪个书坊印的?怎么装订得这么丑?” “这是话本?这奇丑无比的样子竟然还有人买?也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打开看看不就不知道了?” 这些读书人都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书,就想看看到底是谁的,可以取笑对方一番。 结果他们一打开这书,就放不下了。 在崇城县租房子住都要花不少钱,在京城,租房子的花销就更大了。 至于买房子……没点家底的都买不起。 总之,一些平日里没有油水可拿,或者不愿意拿油水的小官都租不起大房子,只能住在小巷子里。 莲花巷就住了一些小官。 这日,两个官员轮值回来,一边聊天一边叹气:“我那上峰的老父亲要过寿,我囊中羞涩,都不知道能送什么!” “⒐(格格党@文学)_⒐” “是啊!他每每给上头的人送了礼,就要找个由头让我们也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