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这是鸡毛飞上天的世界> 第41章 虚惊一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章 虚惊一场(1 / 2)

更重要的一点,杨杰的财务都是交给地方会计做的。

而这一片都是他们自己人,不存在猫腻。

有了钱就投资,有了钱就投资。

明明是私人企业,干的却是很多基建的模式。

这才是领导们最想要的理想的投资商。

银行是特殊的机构,在早期并不归属于地方领导。

简单来讲,特区的首长也命令不了银行。

银行只听首都的指示。

但是,银行要发展经济,要开拓市场。

早期的个体户发展,参差不齐,银行能找到的优势贷款对象并不多。

几次亏本投资,导致几家银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大部分银行只喜欢大额贷款给房地产商。

毕竟房地产是真土地,实打实的固定资产。

这会不行,大部分人只有集体资产。

连土地都是联合承包的这个说法。

私有化有,但大部分能看见的,被大家认为的都是公家的东西。

比如农村的山山水水。

至于出问题的大部分都是合资厂。

原因很无语,工资没有及时发放。

香港人认为,拖延工资不是很正常吗?

杨杰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二十一世纪都习以为常了。

但这会是79年。

内地来的人,很多都是国营厂的工人。

国营厂福利待遇都是超一流的。

什么时候听说过厂里拖欠工资了?

港商也是感觉冤枉啊。

我的钱都变成了货物,我怎么发工资?

资金链回转也是需要时间的。

你们大陆人懂不懂做生意?

最终一拍两散。

银行低价查收了大量的物资,然后低价贩卖给南头物流园,在给工人发工资。

这次事件亏损最多的就是银行和港商以及一部分老板。

受益者则是物流园的商贩,白捡的便宜货。

杨杰也得到了一部分市场的扩张,顺带在罗湖区也白检了很多厂房。

改一改,变成送水站或者租赁货车的站点。

有了这次教训,银行的投资愈发的谨慎。

他们要考虑的更多的是贷款对象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港商说的土地房产,有合同保证,屁用没有。

三个银行和高管分析,杨杰最大的优势不是桶装水。

而是实打实的货车。

从6月份的41辆各类型号的货车,到10月份,他个人名下就有300辆车子。

而挂着私营企业的名头,旗下也已经扩张到500辆货车。

这些货车归属于6个公司旗下,最大的所有人就是杨杰。

最重要的是,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最新款五十铃DT72。

查老底,这会国税局和工商局都不行。

没有人比得过银行的会计。

经过专家的鉴定,即便是按最保守的价格估计货车。

这里的价值也超过了一千多万元。

王主任大吃一惊,他也确实没想到身旁的年轻人是个平平无奇的千万富翁。

“七十年代的千万富翁,这是喜事啊。得找南方日报好好的报道报道。”

杨杰连忙求饶:“领导,领导,千万别。枪打出头鸟,我这(指了指心脏)害怕。”

“这样,领导您说投资哪里,我就投资哪里。”

说真的,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底这么多了。

单凭货车就这么离谱了,加上其它产业的资源,估计已经超过了某个江西老表的个人资产。

“领导,其实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变成了固定资产。”

“真的要我拿出钱,最多2万块。”

“对了,南头安居建设,那边还需要不断的用钱呢。”

对此银行的赵经理表示:“这个没问题,您的资质,完全可以贷款2000万元。按上级领导指示,我们三家可以出给700万的额度,三年,百分之6.5的利息。”

杨杰琢磨了一下。

“两千多万,预留300万用于房地产,200万作为预备资金。最后1500万元,完全可以按计划打造一个三万吨级别的码头。”

“几位领导,这事我看可以。”

杨书记和王主任大致协商了一下,点了点头。

这个只是初步的会谈,细节上还需要考量。

首先,首都方面能不能同意出这么多的钱。

其次,这么大的码头交给私人运营,是否可行(至少技术上完全不行,人才不够)。

其三,公私合营的模式,给特区几位领导带来的压力。

某些老干部就差没去天安门广场大喊,特区有人官商勾结了。

此次会谈的影响深远,堪比霍老板北上谈判房地产事件。

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

圈子内的人知道,外界不清楚。。

首都来了一个调查小组,对着杨杰名下的公私合营账户各种调查。

两千万可不仅仅是国币,还涉及到南头管理局打算借用一笔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