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被误解了一千三百年,她们惺惺相惜深厚的情谊,在一千三百年之后,人人皆知。】
神音话音刚落,长安街都沸腾了。
“是啊!一个是深受武则天宠爱的,独有的唯一嫡女,另一个是时时刻刻跟随武则天身边的巾帼宰相,如能能关系不好呢?”
“她们两人就相差了一岁。”
“她们是在同一座皇城里长大的呀。”
“一国的镇国公主,和权柄在握的巾帼宰相,二人哪里是那种没有肚量,容不下对方之人?”
天幕上,弹幕纷纷弹出。
【这也许就是考古的意义吧?人为可以抹去的情谊,文物会如实告诉世人。】
【地下埋藏了一千三百多年啊,终于重见天日了。】
其实历史上还有很多被污蔑的女性,被抹去的女性情谊。】
【突然泪目,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我会疯狂想了解历史的时候。】
【这种文物附着的文化真的很厚重,其中包含的感情也是这样的。】
【突然很想去西安旅游,我想亲眼看看婉儿的墓志铭,看看被遗忘一千三百多年的感情。】
【被遗忘那么久没有关系,此后我们会一直记得。】
【历史终究是不会被湮灭的,历史没有记载的友情,在文物之中记载了。】
李隆基看着天幕之上,来自后人的话,陷入了沉思。
那句“历史终究不会被湮灭”在他的脑海中循环往复,重复徘徊着。
站在政治角度上,他始终不认为自己做的是错的。
上官婉儿该杀,她手中权柄滔天,又与太平是一派,若非在政变之时,在太平公主不在之时,他很难除掉她。
如果真的让上官婉儿和太平彻底联手,那么他登基之路便是难上加难,甚至他能否真正登上这个位置都是一个未知数。
上官婉儿是该杀的。
李隆基又仔仔细细看着天幕。
可是后人,好似并不十分指摘他杀上官婉儿一行为,她们愤怒的是他毁了上官婉儿的墓,愤怒的是史书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后人们想替婉儿要的,似乎只是一个清白……
毁了婉儿的墓是政治惩戒,他不是第一个毁墓的帝王,他此举,是为了巩固他最初登基尚且还不牢固的帝位,是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是为了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对他心生忌惮之心。
他看着天幕之上,满满当当的言论,难得有些迷茫了。
他真的堵住了悠悠众口了吗?
【让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样写的。在《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了:“韦后、上官昭容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太平)公主,甚惮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官婉儿因为自己的智慧不如太平公主,而十分害怕她。】
【这怎么可能!】
【上官婉儿,那个素手称量天下之才的女子啊!】
【她才名远播,她在面对武则天的考核文不加点行云流水写下了文章,那是何等的从容冷静,淡定自若!】
【那是一个站在高楼之上,评定天下才子之诗优劣的女子啊。全部才子的诗都汇于她一人之手,她为何害怕?】
【她广纳贤能,她欣赏所有有智慧之人无论男女,怎会因此而害怕太平公主呢?】
【究竟是谁写的史书?这是小瞧了上官婉儿!】
一言不发的姚崇靠近了张说,捋了捋胡须,小声评论着史书的内容:“上官婉儿怕太平公主,这写的有些荒谬了。”
姚崇虽站李隆基一侧立反太平公主,但他曾经也是武则天的宰相,如何能不知道经常出入女帝身边的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
朝堂之上两个争锋相对互相扯头发的宰相,在这一刻,松开了抓住对方头发的手,达到了罕见的一致。
于是张说小幅度点头,表示认同:“确实有些过分了。”
被政敌认同自己看法的机会鲜少,一时之间,两人心中都诡异地得到了难以言喻的一点快乐。
神音并没有结束。
【作为史官,最高明的笔法其实不是虚构捏造莫须有的事实,这真的太容易被看破和揭穿了。】
【最高明的其实是从历史人物的内心出发,这是一个后人根本无法考证的地方,于细微之处,涂抹替换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史书记载史事,太过明显的假料被放出来,会被一眼看穿的,所以这里应该是用了春秋笔法,引导看史书之人推测,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并不亲密。】
【后人这么一看,只会认为,是啊,两个人关系都不亲密,怎么可能是好朋友呢,根本不可能嘛。】
【这样就不会有人去更深入去挖掘,也就更不可能想到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是为一党。进而,也就不会有人看出唐玄宗李隆基杀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