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寻取宁静!这一切复杂的心路历程都隐藏在黄州里!】
【这次绝不是阅读理解!这一次全都是苏轼的内心!全都选自他从出狱后一直到黄州时期的作品!】
幕刚才引用的诗句和文章都标注了写作时间。@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您曲解的还少吗。”
听着幕略带些沾沾自喜的发言,苏轼蚌埠住了,他实在忍不住吐槽了句。
就这上她说的,他怎么不知道自己是个这么复杂的呢!
【但总是要活下的,虽是贬谪,虽说苏轼也和常一样会感到无奈和悲哀,但是他却不会被这种阴郁的情绪长期主宰,他永远有足够的勇气对现实,然后重新安排自己的活。】
【寻求自我解脱之道苏轼是认真的。在黄州,他寻到了久违的内心宁静。于是苏轼自“乌台诗案”后,思考的重心逐渐从社会政治、转移到了自我探索上。】
这题我会。
苏轼在心里默默举手。
笑死,刚捡了一条命回,我哪敢说别的啊。
再来一场“乌台诗案”,我自己无所谓,但是……
苏轼想到那些为自己说反而他们也搭进的亲友,没别的,唯有一声沉重的叹息。
【依托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苏轼在量的阅读中,对佛和道的看法逐渐转变,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四个字——旷达乐观。】
【这四个字属于在考试上,你遇到苏轼作品无脑安就行了,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一个性质。写了不一定对,但好歹能蒙一蒙。】
“这不就刻板印象么。”
刘彻莞尔,表示自己可太懂了。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接下来——】
“赤壁赋……”有喃喃出声。为了这篇,确实铺垫了好多啊。从《念奴娇》始就有在为它做铺垫。
【《赤壁赋》 show time~】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立于舟,清风轻柔拂过他的脸颊,只留下几缕纷飞的凌乱胡须,江河中的水波澜不惊,月光皎洁,照耀在微微荡漾的水波之上。
篇清风明月,景象一新,令顿感神清气爽。
唐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明月,美……
“哎。”李白这酒杯算是端不下了。
明月和美,指的又岂止是明月和美呢。
比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那里的美明明是屈子自己……屈原就常常借助美来表达和传递个的忠君思想和报国志气。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独立,羽化而登仙。 ”
在如此静谧而祥和的夜色中,泛舟赤壁,苏轼与好友酒临风,快哉,真是快哉。
汉
“一叶扁舟,行远方,这滋味也太潇洒了。”
刘彻还没体味到李白那一层,看着幕,他也不禁跟着飘飘欲仙起来。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兮一方。”
跟随《赤壁赋》的脉络,忽闻隐隐约约的歌声,哀怨凄然。
李白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无他,这引用的段歌词,无一例外,均是《楚辞》的化用。
“借屈子之笔法,他这是在传自己之情感。而且……”
与屈原一致,屈原也曾遭遇贬谪,流放他乡,但屈原始终不忘的是对国家的热爱。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然也?”
一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瞬间让家都清醒了。曹孟德,周瑾主客之间一问一答,将们带到了赤壁之战上。
“固一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好家伙,更难过了。一股悲凉之感顿时涌上众心头。
“寄蜉蝣于,渺沧海之一粟。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秦始皇一字一句念道,这一句,真的是秦始皇的定向狙击,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最短暂的莫过于蜉蝣,最煊赫的莫过于曹操,那又怎么样?跟浩浩明月相比,跟不息的江水相比,都不过是一朵浪花而已,太渺,太短暂。
女声那也更悲愤了,说出了家的心里。
【这还奋斗个什么劲儿啊。即使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周瑜曹操,到最终也都淹没在浩瀚的历史烟波中。换句,都得死,谁都难逃一死。但是苏轼,他始悟了。】
幕接下来是苏轼的回答。
“盖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