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华家。 西边的园子里。 卢昌华把障子扒开,让推土机开了进去。 园子里种的蔬菜都被毁了。 韩妈妈心疼的不忍直视,这是她费了好大的劲儿种的。 林师傅开着推土机推出了一个深坑,把土推到了障子边。 韩建华站在园子里,看着卢昌华指挥。 他心里升起一种别样的感觉。 有没有一丝后悔,这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见韩建华陪着自己,卢昌华走过来,给他点上一支香烟。 “主任,您先回去歇着吧,外面风大。” “呵呵,没事,我老头子和你们年轻人在一起,舒坦。” 韩建华接过香烟,把烟头伸进卢昌华捧着的火柴里点燃。 吸了几口,喷出一股青烟来。 老头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卢昌华对他的态度让韩建华舒心。 退下来了,家里来的人少了,连队也没自己什么事了。 他一时哪里习惯? 一个忙忙碌碌的人,突然闲下来,浑身难受。 李振国让他养锦鲤,正中下怀,只要有事干就好。 他又侧面听说,是卢昌华提议的。 现在卢昌华又跑来指挥着给他搞池子。 他知道,这里面有情分在。 卢昌华是个好孩子啊! 现场很忙碌。 有人在土坑里放线,有人往里搬砖,有人在坑边伴着水泥。 赵老四亲自指挥着把地基铲平,有人用木夯沿着石灰线一下一下的夯实基础。 嘣~嘣~嘣~ 打夯的声音一下接着一下。 卢昌华趁着间隙跑过去,每人都散了根香烟。 赵老四吐着烟圈。 “卢老板,韩主任这干完是不是去李书记家啊?” “你说呢?” “我看得去。这么赚钱的事,谁不想养几条啊?十条就是万元户了。” “市场上锦鲤多了,价格就下来了,别想的那么美。” 卢昌华看着赵老四。 “咋的?你也动心了?” “我也想养几条。” “只要你有池子,随便。” 鱼池四壁走二八砖砌墙,两面抹上水泥。 池底水泥漫地。 为增加稳固性,上下都打上了圈梁。 长二十米,宽五米,深四米的水池子就成型了。 池壁上搭建出一圈一米宽的过道。 这就是巡视和投喂的落脚点。 “小卢啊,这池子冬天能行吗?” “就这样肯定不行,要做成暖池才行。” 池子用草帘子盖住,遮挡阳光。 阴晾了几天。 见水泥已经干了,这才进行下一步。 在池子北边搭建了一个炉子。 卢昌华指挥着在池壁的四周堆满了土。 又用角铁焊接出顶棚。 把炉子也包裹在大棚里。 他交代韩建华,九月份就得备下顶棚的塑料薄膜和厚棉被。 也得备下冬天烧的柴火。 池子里可以放水了。 “啥时候能养鱼啊?” “不急,在太阳下暴晒几天,提提水温。” 韩建华知道有小卢的关照,自己按照他的话办就行了,吃不了亏。 鱼池的建设费用不菲,就这一百平方的鱼池,也是好几千。 韩建华说什么都要自己出钱。 “主任,您这个池子就是个示范,别人还得到这来学习,所以这个池子算我送您的。你就安心养鱼吧。” 韩建华家大张旗鼓的修鱼池,一下就吸引了春播结束的职工们。 但凡心思有点活络的,都跑来看稀奇。 西边工地上干的热火朝天,谁都知道养锦鲤的好机会来了。 你没见卢家水库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鱼贩子吗? 都是来卢家买锦鲤的。 据说价格很高。 通过韩建华的嘴,这些职工知道了,只要有鱼池,就能养锦鲤。 老主任都在养,要不咱也养几条?! 有这样心思的人,不止是本分场的职工,其他连队的人也往这跑。 更有长水农场电视新闻的推波助澜。 连续半个月报道锦鲤的市场行情和总局在三分场建设锦鲤研究所的消息。 这无疑对掀起锦鲤养殖热起到了重大作用。 这两天,卢昌华的水库又爆出了重磅消息。 有需要养殖锦鲤的人,可以去水库登记了。 这下子,把养殖锦鲤推向了高潮。 每天都是几十人跑来登记。 卢昌华水库里的大鲤子已经甩籽了。 锦鲤也有了产卵的迹象。 这天一大早,锦鲤的产卵巢上沾满了鱼卵。 卢昌华赶紧让人把这些产卵巢放进了暖池里。 韩建华和李振国每天都往水库跑。 他们眼瞅着产卵巢上的鱼卵发生了变化。 东瀛专家也舔着脸来观察。 卢昌华交代,只要他们不搞破坏,随便看。 可工人们还是不给他们好脸。 他们可没这么贱,明显是来撬行的,还给啥好脸啊?! 能让他们看看就不错了。 来这看热闹的,不仅是这些人,还有对养锦鲤感兴趣的职工,尤其是已经登记的人,更是有时间就来看热闹。 锦鲤的经济效益早就传疯了。 都说卢昌华已经身价上亿了。 这话传来传去,老百姓见着他就跟看见了场长似的,无形中就有了权威。 他现在说好使,都比李振国管用了。 这天一大早,卢昌华刚起床,二洪媳妇就跑来了。 “昌华,孵化了。” “哦,真的?” “可不嘛,满池子都是。” 卢昌华一到暖池,就见在朝霞的掩映下,池水波光粼粼。 池水里黑乎乎的一片。 这是多少? 叮冬一声,技能面板弹了出来。 540000/500000 这些小蝌蚪似得生物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浮游生物一般。 “拿蚯引来。” 大洪媳妇带着十几个妇女在池子边用剪刀把蚯引剪碎,扔进了水中。 这些浮游生物迅速围拢上去,啃食肉屑。 “这两天只进水,不排水,别把它们冲走了。” 交代完,他就去洗漱了。 待韩建华再来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