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根本没有给这些臣子任何反驳的机会,一口气说了出来。
在他的这两日狠辣的屠刀之下,这些之前嘴巴没有把门的文官,尤其是那些谏官、言官们已经乖多了,不敢随意放炮。
若是之前,早跳出来引经据典反对提高武将和军人地位了。
可是现在,想到亮闪闪的屠刀,和这两天被皇帝砍下挂在外面示众的人头,他们都低头不语,装着没听见。
一众武将则是挺直了腰杆,扬眉吐气、喜形于色。
的确是,这个时候国难当头,不靠军人难道还靠这些文人手里的笔杆子吗?写文章能把金人骂死,他们有这本事吗?
军人脸上刺字在宋朝之前就普遍存在。
而宋朝,犯罪后被流放边塞充军都要脸上刺字,叫做刺配充军。比如武松。这些人也被人骂为“贼配军”。
而宋朝实行募兵制,大量的军人是从逃难流民里招收的,这些人从军就是混口饭吃。所以临阵脱逃很常见,为了防止脱逃,往往要在他们脸上刺字,一旦脱逃,很容易发现并抓回来严惩。
此外,其他一些军人也会被刺字,比如投诚、招安的义军等有可能叛逃的军人,是要刺字的。
例如大将狄青,当年从军就被刺字。
宋朝军人尤其是普通的兵士,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城里的百姓称呼军人为“赤佬”,那是因为北宋士兵穿着红色的军装,这种称呼充满了蔑视,就知道百姓心目中军人地位有多低了。
军人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完全是靠着钱财的重赏才愿意上阵杀敌,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唤起军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当然这不是一道圣旨一两句话就能做到的,要扭转整个社会对军人的轻视,提高军人的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赵桓并不指望一蹴而就,但借着自己的强势,他决定立刻着手提升军人的地位,要打造一支精锐之师,军人的地位不提高,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眼看文官不敢出来反对,赵桓很满意,这件事他不允许任何人提反对意见。
赵桓扫了一眼文武百官,说道:
“诸位已经在城楼上冻了半天,辛苦了,今日早朝到此为止。
诸位有事要奏的可以上劄子,也可以留下来单独向朕禀报,就不耽误诸位各自回去暖和暖和了,都散了吧。”
其中有几个官员想上奏的,一来冻得实在熬不住饿了,官家都这样把话说到这了,哪敢还耽误?大家只能闭嘴,想着回去写奏折上得了。
于是纷纷拱手退出了城门楼,各自散了。
军机大臣薛弼和梅执礼则留了下来,他们要随时听从皇帝的旨意。
赵桓将两人叫到帐篷,吩咐人给两人送上热茶先暖暖身子。
赵桓对梅执礼说道:
“你替朕拟一道圣旨,传令黄河南北所有州县全部实施坚壁清野,储备粮食,坚守城池,加固城池,准备与金军长期作战。
如果官员懈怠没有及时坚壁清野,使得金军筹措到了粮草以及抓捕了百姓当壮丁的,以抗旨处斩。”
赵桓清楚的了解,在宋朝和金朝的交战初期几年内,宋朝的军队与金军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正面决战,尤其是平原地区的野战,那基本上没有大的胜绩。
所以这段时期凭借城池进行防御战,以各个城池为依托,凭借城池进行防御是不得已的正确选择。
历史上,南宋初期就是这样干的,那也是经过了好几年的血的代价,才逐渐摸索到了这套抵御如狼似虎的金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的。
坚壁清野,以城池为依托打防御战,扬长避短,这是宋金战争初期宋军主要战法。
因为大规模野战宋军不是金军的对手,但是城池防御战却是宋军的强项,有丰富的防御经验。
城防战,一来可以借助高大城墙的防御天然优势拉平双方军力的差距,二来可以避开金军强大的骑兵野战无敌的优势,扬长避短。
在辽阔华北平原上,各城池之间相距并不远,互为依托和策应,形成一个个大小的堡垒,即便金军绕过这些城池长驱直入,由于坚壁清野,他们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反倒是因为孤军深入,后方的城池出兵袭扰金军粮道,使他们无以为续,只能撤军。这是行之有效的战法。
可惜因为南宋赵构的苟且偷安,这种战法后来被放弃了。因为赵构只想保住他的半壁江山,不愿意出兵北伐,增援北边固守的城池。
北方固守城池因为得不到南宋的增援,最终一个个被金军攻破。
赵桓身为图书管理员,又是历史系毕业的科班出身,在当图书管理员期间的十多年里,读了大量的宋朝原始文献,对于宋朝与金朝的战斗相关史事了如指掌。
历史上南宋需要多年血战才换来的成功经验,他上来就迅速推广,他要用这一套城池防御战作为对抗金军铁骑的重拳,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金军占领区的腹地。
即便金军铁骑席卷了整个辽阔的华东、华北,甚至太行山的山西乃至陕西,他们只要无法攻克这些城市,这些城市就会发挥出他强大的敌后根据地的作用。
使得金军就像吞下一块大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