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三项,就是她要帮张大老爷避免的事。
户部赈灾款项没到位,后来有人进京告御状,张大老爷差点被连累。
虽然他是新接手的,但,接手后没及时发现这个事,并处理到位,也被皇帝批评了,差点丢官。
其实这事,安然觉得,张大老爷真没责任,毕竟他才上任,还在了解情况当中,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怎么就被处理了。
安然有一种直觉,觉得这事,只怕跟皇帝有关。
很容易倒推的。
如果皇帝真存心想废了太子,那给太子指一门将来会连累他的亲事,就是一个好的契机。
而皇帝将张大老爷调到一个他早知道会出事的位子上,只要张大老爷没处理好,出事了,太子妻族出问题了,对他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只是皇帝大概也没想过,一个没背景的张大老爷,这样厉害,能力挽狂澜,将这事处理好,导致皇帝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地批评他一下,没法做更大处分吧。
所以皇帝的这个安排,太子能化险为夷,多亏了张大老爷厉害。
而安然不光要将这事处理好,还有,她想深挖这事,看看这事,是不是皇帝安排的。
如果这事的确是皇帝安排的,用来找张大老爷的麻烦,就说明,皇帝早就在布局,想收拾太子了。
至于安然想知道的第四项内容,纯粹就是用来混淆视线的,免得前三项一查,全是有用的,太子派来的人别惊讶她怎么想查什么,就查的那么准,刚好是出事的。
所以塞了个第四项无关紧要的。
虽然是无关紧要的,但如能掌握各地情况,将来对太子执政是有好处的,这一条,她算是替太子查了。
看安然一口气报了四项要查的内容,虽觉得这要查的东西也太多了,也不知道太子妃为什么要查这些东西,但太子派下的头领,还是领了差事,准备去调查。
反正这些内容,看着虽多,但有户部以前的资料辅助,想来很快就能查清楚情况的。
安排好了要调查的事,安然便开始关注皇帝、王淑妃和三皇子的情况。
尤其是皇帝,她想搞清楚,明明太子没什么错处,为人也谦和老实,为什么皇帝还要将太子换了。
要换了个咄咄逼人的太子,皇帝怕太子逼宫,想换了倒也正常。
但这个世界的太子,人其实是谦和老实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自己长子的性格,知道还要将他废了,感觉挺诡异的。
有的时空皇帝,不想将来外戚势力太大,会影响下一代皇帝,于是会故意不选外戚势力太强的皇子即位。
但这个世界的皇后娘家,虽然在京中有一些地位,但并无实权,就是个空有头衔的勋贵家庭,根本没什么势力,显然也没法影响下一代皇帝。
太子本人谦和,皇后娘家没什么太大势力,显然,这些都不可能导致皇帝想换人,尤其是太子没犯错,还是嫡长子的情况下,没特殊情况,基本上不会换人。
如果没这些江山社稷方面的原因,那就极有可能只有一种原因了,那就是,皇帝不喜太子,只喜欢三皇子,所以想立三皇子为太子。
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历史上有这样偏心的皇帝,想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为太子。
如果不是偏心,喜欢三皇子,那就是喜欢王淑妃。
但,从原身记忆中来看,皇帝也看不出来喜欢王淑妃啊,除非他像一些古早小说中写的那样,拿皇后做挡箭牌,真正喜欢的人是王淑妃,所以才会想办法,托她的孩子上位。
这种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毕竟总有那么一些脑子进水的人,会做出一些正常人想不到的事。
观察皇帝的时机很快就来了。
不久,端午节到了,宫里会举行家宴。
所谓家宴,安然夫妻自然会出场。
然后宫里的妃嫔和其他皇子肯定也会出场,到时,她就能仔细观察一下皇帝的情况了。
皇帝不知道安然已经注意到了他,如果他真喜欢三皇子或王淑妃,肯定会表现出来的,这叫有心算无心。
哪怕他不想让人知道他喜欢三皇子或王淑妃,面上不会表现出来,但暗中的情绪肯定还是能观察得到的,毕竟他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喜欢三皇子或王淑妃,觉得自己没暴露,这样一来,他的言行举止,肯定会表现出来。
抱着这样的想法,安然在参加宫宴后,就一直暗中盯着皇帝。
其实这事,她派太子的人手,私下偷偷盯着皇帝也行,但,她怕自己派人盯着皇帝,会让太子觉得奇怪,同时,也不会让她盯的,免得曝光了,会带来麻烦。
所以安然就只能自己盯着观察了。
很快皇帝就过了来,是跟皇后一前一后来的。
从表面上来看,他对皇后态度很好,对太子也很好,来了就关心地跟太子说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