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不是因为上策就会同意的啊,公台。”胡昭虽说属于教化派,但并不代表他看不到人心险恶
陈宫翻了翻白眼,他比胡昭更清楚这些,只是他不理解,为什么审配和荀谌那些人没有阻止,要知道那些人可都是实打实的天下名臣,不可能不知好歹。
诚如陈宫所猜测的那样,并不是因为人心险恶的问题,而是袁谭为了维持袁家稳定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历史上袁谭协助袁绍拿下了青州,所以被封为青州刺史,而这一世青州落入刘备之手,袁谭协助袁绍拿下的是幽州,自然袁谭就成了幽州刺史。
袁绍当时自觉自己英雄有加,而长子袁谭确实算是有些能力,外甥高干也确实不错,加之袁熙和袁尚年纪尚小,于是袁绍就赐高干为并州刺史,毕竟自己人用着放心,不求他们有多少表现,要的只是那份亲情和忠心。
有能力的人袁绍并不缺,但是真正能让袁绍完全敞开胸怀放心的人只有那少少的几人,所以高干和袁谭各自掌握一州之地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入手幽州之后袁谭自然在努力壮大,以幽州为根基,为自己以后继承家业做准备,结果现在形势成了这样,袁谭稳定下来之后上上之策其实是放弃幽州,收缩防线,巩固并州和冀州,全力防守,增加防线的纵深。
虽说这样做在极大的实力差距之下,只能说是苟延残喘罢了,不过总好过死掉。
可惜的是幽州基本上算是袁谭的大本营,是放弃大本营选择上上之策,将并州作为自己以后的根基,还是拼死收拢兵力,巩固幽州,放弃并州大部,以强大的兵力让刘备无力入侵幽州,这两个方式袁谭基本没有多多思考就选择了第二个。
第一种做法。并州是高干的地盘,袁谭实在不能确定自己这个堂兄弟能不能鼎力支持自己,毕竟失了幽州之后,袁谭的根基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虽说有审配,许攸,淳于琼,蒋义渠等人的全力支持,但袁谭实在不能保证高干不会升起小心思。
第二种做法。虽说看着非常的危险,但是在袁谭中人之姿看来,将并州舍弃一部分送给曹操,既多了一个攻守同盟,又削弱了高干的实力,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一加一减之下,袁家核心的力量基本上就成功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可以说袁谭的做法并不算太错,只是他不了解刘备真实的实力,认为刘备止步不前是因为治下无力进取。
至于审配等人虽说也觉得袁谭的做法不是上上之选。但做的也算是相当不错,再加之这是袁谭第一条命令,审配许攸等人犹豫了一下也接受了。
虽说袁刘之战他们输了,但那一战在他们看来输的实在是太冤了,不论是袁绍军还是刘备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在他们看来其实是不相伯仲的,刘备虽强,也不过是半斤八两,至于头脑智略,袁刘之战他们并没有输在智慧上
当然以上只是审配,许攸等人自己的判断。他们现在已经有些当局者迷,看不清局势了,不过话说回来,李优全开户籍拔了袁绍所有的间谍。之后又进行了情报封锁,袁谭一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消息,自然只能靠战场局面判断了。
实际上这些也都罢了,现在袁谭一方最大的损失是张郃和高览,河北四庭剩下的两位在回来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安抚。反倒还被闲置了,甚至袁谭都打算在并州交割完毕之后,将张郃高览撵到并州北方去防守鲜卑。
这自然不是因为袁谭重视鲜卑人,实际上完全是对于张郃和高览的不满。
文丑誓死不忘忠义,张郃高览不顾主公独自撤退,致使袁绍之死,这些在袁谭看来是绝对不能忍受的;手握数万大军,于邺城弃城而逃,连至宝轩辕天鼎都没有带出来,这更让袁谭对于二人厌恶无比
虽说许攸审配荀谌等人知道这里面有太多的隐情,但是在袁谭刚刚登位的时候只能选择沉默,在他们看来张郃高览闲置一段时间顺利让袁谭交接也好。
至于以后,作为河北名将再次出现在战场上基本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们一致选择了委屈张郃和高览。
话说这就是没了田丰和沮授的弊端,审配,荀谌,许攸等人虽说也是智谋之士,但在性子上远没有田丰沮授那种直言上谏的气势。
要是田丰沮授尚在,袁谭这种行为肯定被这两个家伙驳回,死保张郃高览才是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在审配等人审视度量,最后心有犹豫的情况下,还是通过了袁谭的命令。
没了那两个人带头,这些人也不敢硬顶袁谭,要知道以前有田丰在,这群人觉得有道理也会说两句,反正有背锅的,自己话说的软点,通过了袁绍肯定记得自己,没通过,田丰肯定继续刚,刚到通过……
至于现在,荀谌等人也只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想背锅,大家都是聪明人,不想被惦记,所以都没有开口,也因此在既定事实出现之后,他们也只剩下默认一条选择了。
这些事情陈宫并不清楚,准确地说,陈宫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田丰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