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踏青节到了。
府里的学院,镇上的学堂,此时也都放假三日,好让学生们回家祭祖。
按照习俗,姜家人都要提前准备,回村里小住三日。
姜家祖墓,在村里祖地上,每年这个时候,老徐氏都会让儿子买许多冥纸,带着儿媳妇叠元宝,现在孙女大了,也跟着一起叠。
白帆跟香,就由儿子带着孙子布置。
十三四岁的少年郎,正是变声的时候,不说话的时候,玉树临风。
一说话,嗓音有些沙哑,不大好听。
故而宋瑜除了必要的开口,多数时候一言不发。
例如现在,未婚妻在他面前晃了好几趟了,欲言又止,哀怨的小眼神像是在控诉他......
也不知道府学里的厨子烧啥好吃的了,这回宋瑜回来,明显又长高了。
福宝喝了豆浆,还经常让小厨房炖排骨汤喝。
偷偷测量了下,还是没长个子!
可恶,为哈宋瑜就能长这么快!
“你——”
宋瑜开口,想问未婚妻怎么了,他哪里做错了吗?
“你别说话,我想静静。”
福宝伸出五根手指头,拒绝对话。
呜呜呜,她不想成为矮冬瓜。
李管事的,快给我找奶牛啊!
静静?
静静是谁?
应当是姑娘家的名唤吧?
宋瑜百思不得其解,默默记下名字,想着抽空询问家里人。
“瑜哥儿,福宝,别愣着了,快上马车,等会回老屋了得先收拾收拾~”
“知道了奶~”
“嗯。”
两人一前一后,上了不同马车。
这几年,姜家卤味生意发展的不错,家里买了几百亩田地,添置了两辆马车。
当然了,福宝自己的私房钱,买了多少田地宅子铺子,不算公中的,公中也默认都是福宝自己的,不会打听。
明面上的产业,都挂宋瑜名下,这样可以省去不少税赋。
加上宋瑜是秀才功名,每个月县衙也会发些钱粮补贴。
总的来说,宋瑜的吃穿用度,是靠自己挣得!
姜家上下,无人不佩服这位未来女婿/姑爷。
送川哥儿去读书,也是希望将来姜家儿郎能争口气,考得上就念,考不上也不至于是个睁眼瞎。
川哥儿打小就黏着姐姐,后来开智了,粘着他未来姐夫。
姐夫可厉害了,文武双全,什么都会!
他也要像姐夫一样,成为人人称赞的对象~
姜常发两口子坐在前面马车,宋瑜跟川哥儿坐在中间的马车,福宝陪着奶奶坐最后一辆马车。
马车内都是些行李,还有一些吃食,礼物。
这回老家,也是一趟人情世故。
关系好的人家,送些厚礼。
关系一般的,来了送点吃食,没来就算了。
徐家人已经搬到了镇上,日常是有走动的,他们提前回村了,也就不备礼了,省得引起一些人的碎嘴。
现在的村长王六,继子是在福宝手底下当差,关系不错,礼自然丰厚些。
旁人就算知道了,也挑不出刺。
敢挑刺的,只要在大河村,得罪村长,这不自己找罪受嘛。
福宝听着奶奶絮絮叨叨的碎碎念,不觉明厉。
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老一辈有自己的人情世事的处理方式,这些福宝想到以前经常看的一部宅斗剧,里面的女主也有个慈爱的祖母......
嘿嘿,她不羡慕别人,她也有位好祖母!
大河村——
艾草的清香弥漫着,家家户户都在打艾草粑粑。
吃多了大鱼大肉,偶尔换个口味,也不错。
姜家人回村扫墓了,消息很快就传开。
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感念这些年姜家开场只挑村里人的恩情,纷纷送来自家的好东西。
咸鱼咸肉闲鸭、菜干、糍粑、艾草粑粑~
礼尚往来,姜家也准备了薄礼。
这样一来,姜家就算发达了,也不忘邻里的好名声越演越烈。
姜常发带着一双儿女,还有未来女婿宋瑜,提上礼,去拜访村长,还有小田兄弟家。
有人欢喜,也有人看着姜家门槛快被踏破而感到愤慨。
鲍菊花现在没有营生,靠着死皮赖脸在族里闹事,抠抠搜搜地讨要点食物苟且偷生。
实在饿极了,也会去村里一些人家偷鸡摸狗,被人逮到又如何?
鲍菊花是个滚刀肉,做过大牢的,杀过亲夫的恶毒女人。
谁敢招惹?
只能吃闷亏~
现在,她终于等到了姜家人回来,机会,来了!
一段时间没住人的屋子,蜘蛛网,蚊蝇,灰尘,打扫起来可费力了。
好在带了四个丫鬟,两个家丁,分担了不少活计。
傍晚时分,火烧云飘在天空。
热情的乡邻终于都散了,老徐氏心情不错,笑盈盈地坐在摇椅上,望着熟悉的小院,享受难得的安宁。
“娘,等会饭菜就好,您先歇息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