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长安后,郭从义奏请诛杀前长安巡检使乔守温、供奉官王益、时知化、任继勋等人。
王益当初为钦差大臣,奉命把赵思绾及其部署调到汴州,路过长安时,乔守温出城迎接,正因几人在工作上的严重失职、违规(放野战军入城),导致赵思绾据城而叛。郭从义前来征讨时,安排乔守温组织民夫,戴罪立功。
在赵思绾据城叛乱时,乔守温留在城里的一位爱姬也被赵思绾霸占,等郭从义收复长安后,也就得到了包括这位爱姬在内的赵思绾的所有姬妾。郭从义也被这位美女惊艳到了,可乔守温却站出来,请求郭从义物归原主。
郭从义只得归还爱姬,但是心里非常不爽,就向郭威打小报告,请求对“长安兵变”进行追责。于是,几人就被判处了死刑。
随着长安、河中两个战场的相继结束,凤翔王景崇也将迎来他人生的终点。
他的幕僚周璨对他劝道:“我们之所以能坚守凤翔,是因与长安、河中遥相呼应,而他们又帮您吸引了朝廷主力的火力。如今,二人已死,蜀人也靠不住,您难道还盼望出现奇迹吗?不如自首投降,争取组织上的宽大处理吧。”
王景崇面带惭愧,先向周璨道歉,说都是自己不好,连累着大家陪自己受罪。然而接下来,王景崇却话锋一转,说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抢救一下。
他找来自己的两名亲信将领,公孙辇、张思练,对他们说道:“赵晖把全部精锐都部署在城北,明天早晨,你们二人放火焚烧东门,假装要献城投降,但不要让赵晖进城,我则与周璨率主力部队从北门冲出去,闪击赵晖主力。就算计划失败,大丈夫宁死阵前、不死阵后,总比束手就擒要好。”
大家领命,各自回去做准备工作。
次日(12月24日)清晨,天还没有亮,按照事先的约定,公孙辇、张思练在东门放火,向围城部队招呼,表示要献城投降。可就在此刻,城里的总部大楼也冒起了滚滚浓烟,顷刻间火光冲天。
二人面面相觑,“计划有变?怎么不通知我们?”连忙派人去查看。原来,王景崇已经举族自焚了,周璨也向赵晖投降归顺。
二人摇摇头,只能假戏真做,改诈降为真降。
王景崇之死成为历史之谜,有可能是如史书所载,效法古人,举族自焚;也有可能是遭兵变,或是周璨或是其他什么人,将王景崇杀死,伪造自焚而死的现场,然后向赵晖投降。
王景崇自杀,符合各方势力的共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会死,而且一定无法查明真相。比如灯塔国前总统啃泥滴(音译嘛,安巴坚与阿保机的意思)。
随着王景崇葬身火海,乾祐二年(949)年底之前,后汉的“三镇连叛”终于以后汉中央的胜利而完美落幕。
乾祐三年(950)大年初一,刘承祐以三镇用兵之故,不受朝贺。但是很快就收到了凤翔战场的捷报:逆贼王景崇举族自焚,收复凤翔。
刘承祐龙颜大悦,当即给凤翔总指挥赵晖加兼侍中。
随后,分别派使臣到长安、凤翔、河中,打扫战场,埋葬双方阵亡将士及百姓遗骸。“三镇连叛”中究竟造成了多大损伤,已经不得而知,史书上只留下了一个细思极恐的小细节:在朝廷收葬遗骸之前,当地的和尚已经自发地埋葬了约二十万具遗体。
三镇均已平定,有功之臣自然要加官进爵,如收复凤翔的赵晖加兼侍中,收复长安的郭从义加同平章事,而至于平叛总司令郭威同志嘛,就略显棘手了,因为兵权在握、功高震主的郭威,已经露出了不安分的尾巴。
据说,据郭威的《周太祖本纪》说,郭威在发起总攻之前,曾有河神给他托梦,对他说老天爷会在7月下旬灭李守贞全族。7月21日,李守贞举族自焚,河神的话得到了应验。另据现场目击者说,在河中城被攻克的时候,郭威的营帐上方忽然有紫气聚集,“如楼阁华盖之状”。
紫气、红光等,都是有特定指向的说辞,而“华盖”更是皇帝的标配。此时此刻出现这样的记载或说辞,其政治信号就非常明显了。当然,这一段是后人(宋)编撰的,未必是当时的真实事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当时并未发生,为何要以此为节点,说明郭威对刘承祐产生威胁呢?
原因就在于,即便是宋朝人虚构杜撰,那为何会编在这个节点。其实郭威很早之前就见载于史册了,早在李继韬(李嗣昭之子)坐镇潞州时,郭威就已经拥有了“鲁智深+杨志”的传奇事迹,简单说,就是潞州的一位泼皮无赖横行霸道,郭威问他瓜保熟吗,然后为民除害。那一年,郭威年仅18岁;
李存勖推翻后梁,将其收编到自己的队伍中,那一年,郭威21岁;
后来,郭威成了刘知远的小弟,刘知远是石敬瑭的小弟,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小弟。
在随后一系列的征战中,郭威偶有客串,却未有诸如紫气、华盖之记载。如今,前面几位大佬依次登上皇帝宝座,等到刘知远去世后,在“三镇连叛”被讨平后,郭威的出场才有了皇帝的专属BGM,所以河中之战是郭威人生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8月5日,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