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字显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讨伐董卓时,袁绍言二子成年,年龄应该和袁谭接近。】
【早年随父征战,应该参加了讨伐董卓以及后来攻打公孙瓒的行动,有领兵打仗的能力。】
【后来部下叛变,逃往辽西乌桓。当初袁绍和他们打好关系,其中辽西单于蹋顿势力强大,受到袁绍厚待,袁熙帮助袁绍处理北方的防务和外交,稳定后方,处理公孙瓒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在政治上应该也是有实力的。】
【对待下属,袁熙宽宏大度。丢失邺城后,官员望风倒,歃血为盟背袁投曹。幽州别驾韩珩不同意,说道:“我受到袁绍袁熙父子的厚恩,如果此时要我投降曹操,我做不到。】
【这些史料都侧面反应了袁熙之贤,但是前期有袁绍作为靠山,很容易处理军政。在后期也没有办法抵抗曹操和镇压属下以及让属下跟随,也无过多史料记载他的功绩,所以只能给偏下的分数。】
【政治3分,军事3分。经济、文化方面也没史例记载,但治理幽州应该还行,有良臣跟从,后方亦无大乱,各给2分。】
【但是在品行上,袁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荆州刘表曾评价其”气度不凡,宽宏大量,且宽裕有度。”此话侧面反应了袁熙的宽广胸怀。】
【袁绍死后,袁熙未参与袁谭、袁尚两兄弟的争权。曹操平定河北之时,袁熙接纳败给曹操的兄弟袁尚。当然不能排除因为是亲弟弟而接纳的因素,但人心难料,且还在乱世,袁家已经崩盘,若他想自立或者投降,也不是没有机会。】
【这里有网友感到很疑惑,在曹操打邺城时,史料上就没有记载袁熙发兵救援,或者同两个哥哥一起征战,难道他只缩在幽州?】
【可能是幽州兵弱,能臣少,又要防御北方胡人。也可能是曹操早已将邺城围得水泄不通,根本无法救援。又或是和曹操联手的袁谭派兵牵制了幽州势力,而袁谭与北方乌桓单于串通,后者答应要派骑兵前来支援袁谭。】
【后来曹操用计,辽东太守抓捕袁熙和袁尚,袁尚嫌地上寒冷,向公孙康索要坐席,袁熙说道:“人头将要送到千里之外,哪还需要坐席!”此等视死如归,这股淡然直面生死的气概,颇有袁绍几分风采。】
【所以在品行上,袁熙能得中等分数,5分。在影响上,娶甄氏,留在邺城便宜老曹家,后世也有诸多关于甄氏和袁熙之子的猜测,也能给一点分数,2分。】
袁绍感叹道:“袁熙贤德,但是不出众。智勇不如袁谭、袁尚。”
【老二经常受委屈。老大有继承权,虽担大责,但受重视。幼子往往是得到宠爱。就像杨勇和杨俊,就算两人都不行,至少杨勇有继承优势,杨俊颇受宠爱。】
【按照史料上去分析袁熙的能力,若是袁绍得了天下,他可以当个守成之君,立他为继嗣也不是不行。只可惜袁绍不重用,将他调往幽州。没有势力,又遭到南北夹击,他怎么继承家业?】
【甄氏嫁给曹丕,看似贵不可言,但却被卷入各种斗争中。袁熙无论是地位还是为人,都是配得上甄氏的,若是袁绍得天下,两人大概是能够幸福美满过一生的。或者袁熙得到重用,应该也能成为一方诸侯。】
对此,曹操则是摇头道:“袁熙不可能活,丕儿纳甄氏,不能留他,无论投降与否,必死!但念其为人,令人惋惜。”
【然而面对乱世,立袁熙为继嗣不是一个好选择,更何况他的势力是薄弱的幽州,没有得到冀州和青州的支持,除非袁绍能得天下。在袁绍输了官渡的情况下,只能选袁谭和袁尚。那么该选谁呢?先来看袁谭。】
【袁谭和袁熙一样,史料记载他和袁熙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斗,后来又在讨伐冀州的战斗中立功。之后出守青州为都督,曹操拜其为青州刺史。】
【袁谭到青州后向北驱逐公孙瓒的部下田楷,后来又打败了孔融,占有整个青州,之后便据守此地。】
【他也参加了官渡之战,和父亲袁绍一起带着八百人逃命。前文讲过,郭图和二辛都是袁谭这一派的人,郭图有兵,袁谭有青州兵,也是有一定实力的,自号车骑将军,进驻黎阳。】
【后来遭到曹操攻打,袁谭完全不敌,若不是弟弟袁尚亲自前来救援,根本守不住。】
【也不能以后来的惨败证明他也只能打孔融这种文臣,因为袁绍官渡战败后虽然在河北还有势力,但是名将名臣都不在了,南方曹操兵精将广,势头凶猛,顶不住是很正常的事情。郭图是狗头军师,从袁绍时狗到袁谭时,二辛等人有能力,可缺少治军之能,还不断唆使袁谭自立分家。】
【所以军事能力是有的,但不够突出,只能给5分。】
【在政治上,他和袁绍一样,喜欢同名流豪门士族交往,也很恭敬,刘备是举荐为茂才,在刘备败退徐州时,亲自领兵迎接。招贤纳士时,若此人不愿前来,或者没有按时赴任,袁谭也不会怪罪。】
【但是他也学到了袁绍的缺点,不认贤才,占据青州后,袁谭重用群小,喜欢听信近言,纵情奢淫,不明白耕织收获的艰难。用华彦、孔顺等奸佞小人,袁谭信任他们,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