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都市言情>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521.小的撬动大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21.小的撬动大的(1 / 2)

如果说,汉韵和之前的网络部有什么不同的话。

最大的不同,就是能调动的资源多了,并不仅限于网络。

而且触角可以伸向细微。

几天后。

天汉门户网——《权威门户天汉视窗》。

发表了一篇关于天汉创新型企业的综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篇幅介绍了清音农业,并提到了使用世界领先的育种4.0技术所培育的菜用豌豆新品种“小满一号”,已经进入多点多区域试种阶段,并通过食药监局审定,允许投放市场。

相信,以其超高的产量与低廉的成本,一定会走进川渝地区的千家万户,在这个冬天为广大市民送来实惠的放心菜。

这篇报道发出之后。

网站编辑通过融媒体平台,分发到了德阳、镇巴等地的地方媒体,询问真实性,并表达了想要做连续报道的想法,希望提供一些当地超市啊,市场啊,市民喜笑颜开购买“小满一号”豌豆颠的照片,共同宣传,传播本市正能量新闻。

德阳下面某县级市电视台民生节目编导看到了分发。

感觉有点意思。

就在办公室里问了一圈,问常买菜的几位知不知道有便宜豌豆颠了。

结果得到的回答跟报道的不一样。

有说便宜的都是打药的,有说拿药催的,还有说贪便宜买过,当时吃着觉得还行,吃完之后没几天身上就不舒服。

反正不是正经东西,现在的人都黑了心,吧啦吧啦。

编导纳闷啊,就给天汉那边去了个电话。

电话被转到了汉韵。

事情一说,汉韵那边还纳闷呢,说不可能啊,这都上市大半年了,年初的时候央视还报道过,就是新品种,写报道的时候都查过,食药监局批号都有的。

而且,种植基地就在你们德阳啊,你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县级电视台,选题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现在看见一個应该能有点热度的选题。

那编导还真去了。

按照汉韵的人给的地址,找到了王绍鹏那里。

王绍鹏已经事先被打过招呼,热情接待。

先带着去看试验田,大片大片的豌豆颠,长的那叫好啊。

又介绍长势为什么如此好,产量为什么高,不接豆子,营养全部供给给长叶,不挑土,日常管理简单,氮磷钾三大肥里面,氮肥豆科植物自己就会固氮,磷和钾几乎不用,成本自然低很多。

之后还看了采收,看了包装运到市场,根本没有用药啊泡东西啊啥的,就是正常的收割掐芽芽。

最后,王绍鹏主动提了,今年价钱低了好多,零售价才只有不到四块,地头收购价才两块多。

他们这个新品种还好说,传统品种的种植户快要赔本了。

编导问:“是因为流传着打药,催熟,不安全么?”

王绍鹏摇头,回答说:“那个不是主要原因,打药之类的谣言是在跌价后才出现的。这是新品种出现后的阵痛。小满一号产量太高,成本太低,客观上对传统品种形成了打压。毕竟几个月出产了上万吨,硬性定价控制不住的。”

最后还补充道:“现在科技发展太快,农业科技同样在飞速发展,每年推出的新品种不知多少,普通消费者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也是情有可原。”

——

走访了一圈之后,编导回去还真的发了报道,做的还挺好。

有当地菜市场的走访,有种植豌豆农户的,有王绍鹏这边的,整了个上中下三集连续报道。

就是吧,专业性略有不足,把不结豆子的“小满一号”举例成了无籽西瓜。

其实要举例的话,苋菜啊、菠菜啊可能更合适些。

这两个在最开始是吃种子的,榨油或者直接吃。

到后来才慢慢演化成吃叶子。

只不过这个最开始距离有点远,还是穿着树叶拿着石头斧子木头长矛嗷嗷叫的时候。

几万年前吧。

通过考古发现才知道的。

总而言之吧。

报道播出去了,这位编导在台里广受赞誉。

但在市民中,没什么反应。

地方台都这样,没几个人看。

不过没关系。

这只是其中一个。

川省那么多县市呢,那么多地方媒体呢,十之一二产生了兴趣,发篇报道就不老少。

而且还有天汉呢。

天汉汉韵传媒,开始还只转载,后来变成引用一段自己发报道,再再后来直接派人过去,到处乱窜。

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精力,一天恨不得跑八个地方又钻菜市场又去农户的。

无他,差旅费+奖金而已。

川省的媒体一看,怎么着,抢新闻来啦。

知道是你们那培育的品种,也不能见天往我们这跑啊。

瞧你们报道的都是什么玩意!

《天汉本地企业培育豌豆新品种,引领川省饮食新变革》

尼玛豌豆颠我们吃了几百上千年,怎么成你们引领了!

《神奇豌豆尖,冬日餐桌的一份清香》

一千字的报道,八百字在说是你们那边企业培育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