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上殿,分列两班。
武将以魏国公为首,自是无可争议。
文臣这边就很尴尬,因为六部主官参与谋反,已经被收押。
站在最前面的,竟然是吴王府审理副杨士奇。
一个王府的审理副,什么概念?
品轶正七品,他甚至连个审理正都不是!
但是,就这样一個人,站在所有人文臣前列,却没有人敢有任何异议。
因为殿上有身着飞鱼服的孙虎持刀侍立,殿外的禁卫也全部换成了锦衣卫,整个皇城尽在吴王的掌握之中。
这时候,群臣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陛下已经没了,今日早朝还要不要叩拜?
或者说……该向谁叩拜?
所有人低着头,有的忍不住偷眼瞄向吴王,然后又低下头。
朱允熥并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坐在龙椅上似乎有些不合适,于是让王忠拿来一张椅子,摆在龙椅下首。
“本王不喜欢废话,今日之事,皆为诸位亲眼所见。”
朱允熥一撩衣摆,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
“微臣翰林修撰杨荣启奏!”
在众人的注视着,杨荣突然出列,躬身行礼。
朱允熥眉头微微皱起,说道:“你就不能等本王把话说完?”
杨荣却没有后退,而是坚持道:“微臣斗胆进言,朝堂突生变故,陛下殡天,我等深感悲痛,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当遵循陛下遗诏,推举一名德才兼备之皇室宗亲主持大局。”
其他人闻听至此,顿时明白了杨荣的小心思。
拥立新君这种事,但凡慢了一步,意义会完全不同。
杨荣继续说道:“微臣以为,吴王殿下胸有韬略,英明神武,天下莫不景仰。治国若济大川,用心之深,可谓掬水月于掌上。殿下乃孝康皇帝血脉,危难之际,当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臣等愿追随殿下,上应天命,下安黎民,万死不辞。”
眼见杨荣出尽风头,其他人按捺不住,开始出列陈奏。
“陛下仁爱宽厚,爱民如子,臣等虽肝脑涂地,难报圣恩。然大统崩殂,天下同悲。朝堂无主,臣心如刀割,只求再得明君,继续大业,安民立国。”
众人争相献殷勤,唯恐落后一步,就会大难临头。
前些时日那个暴虐成性、迫害忠良的大恶人,在众人口中,已经成了德才兼备、举世无双的贤王。
朱允熥自己都听的不耐烦,便站起身,摆了摆手。
“燕军已经攻破镇江,陈兵龙潭,本王没工夫听你们恭维,今日朝会先议正事!”
“殿下此言差矣!”
杨荣今天是豁出去了,反驳道:“陛下亲笔所书遗诏,要求我等推举贤王克继大统,如今天下已无主,我等不过是遵循遗诏,顺应天命。”
朱允熥缓缓摇头,说道:“国家大事,绝非儿戏,朝廷多事之秋,本王何德何能,岂能妄自称尊?当务之急需立即稳定朝局,守住祖宗基业。”
“殿下言之有理,国难当头,朝局不稳,更应该由殿下主持大局,我等方可心安!”
杨荣心中默念,按照三辞三让的规矩,这是第三次,应该成了!
前些时日自己没少弹劾吴王,今天说什么也要将局面挽回来。
这时候,魏国公徐辉祖站出来说道:“殿下请听臣一言,而今朝廷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殿下既然主持大局,当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朱允熥心中暗暗琢磨,倒也是这么个道理。
如今大位空虚,如果自己不登基,凭什么制衡燕王?
假如燕王突然称帝,昭告天下,自己反而被动了!
杨荣见朱允熥神色纠结,赶忙跪倒:“微臣恳请殿下以天下苍生为重,承袭先帝遗志,克继大统,以安万民之心。”
一时之间,众臣纷纷劝进,争先恐后。
朱允熥反而有些诧异,本以为登基这件事少不得被群臣阻挠,没想到竟然这么顺利。
甚至被群臣架在火上烤,想不做皇帝都难。
“诸位稍安勿躁,请听本王一言!”
朱允熥摆了摆手,现场乱糟糟的声音逐渐停止。
“国有危难,本王义不容辞,然形势紧迫,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寻找退敌之策,否则,等燕王攻破京师,本王做不做这个皇帝,有什么区别?”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面露难色。
吴王这番话倒也不错,如果这头风风光光举办登基大典,那头燕王打进京师,还登基,登个屁!
徐辉祖说道:“殿下不妨暂居监国位,待击退叛军,再举行登基仪式。”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新君登基是国之大事,可不是几个人用嘴说说的就完了。
先由礼部挑选良辰吉日,祭天地,祭宗庙,昭告天下,更改年号……
由于事发突然,现在什么都没有准备,不妨先继监国位,打退了燕王再登基。
如果打不过燕王,那就别登了,直接去见你的皇兄吧!
朱允熥看向众人,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