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陵不配称名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陵不配称名将(2 / 3)

不让自己特别是不让弟弟饿着,李孟羲才不愿意管什么道德呢,但凡有一点机会,必然要偷偷藏粮然后给哥俩吃。

所以,伙夫还是得交给乡勇们,不能交给妇人们来干。

天色不早了。刘备支应的人来的很及时,李孟羲当场分配了任务,他吩咐伙夫什长,交代他再去往哪再借十五个瓮。

然后,剩下的人,一人管三灶,开始做饭。

事情安排下去了,李孟羲这才觉得,问题不大。

三十五个瓮,一瓮煮二十人的粥,可供七百人。

妇孺营人没这么多,有盈余。

——

伙夫只有二十人,却得煮三十五瓮的粥,一人不止管一个。

李孟羲眼瞅着伙夫从粮袋里捧粮食往瓮里放,有一个细节李孟羲没搞明白,那就是每餐放的粮食,该放多少呢?有没有个定量呢?

若无法精确控制,多放一顿少放一顿的,控制不好,可能还未到预计的时间,就把粮给吃完了。

放在小层面上说,一什人分配不好口粮,就可能时不时的会因为过早的把军粮吃完了,又不敢去跟将军再要粮,怕被训斥,然后饿了一天,然后饿的没劲,又碰上敌军,要作战,又没力气,所以被敌军的砍死的概率太大了。

放在大层面来说,若是大军不能精确的统计出粮食的数目,并精确的下发,每次发放军粮都有误差,误差累加起来,就会是巨大的误差。

军粮如果比预估的早了数天耗尽,很要命的。

饥饿对战斗力影响极大,饿一天,一士兵战斗力就大降,饿上两天,纵然是吕布的武力值,也得下滑成华雄,若是饿上三天,军中士气大降,士兵连武器都快要拿不动了,军无战力,等着打败仗吧。

现在全军有没有精确统计出军粮数额,暂且未知。

李孟羲猜测,现在军中,每七日一次的军粮怎么分配的,应该是,全由各个小队长自决的。

正如前边李孟羲所想,若是守城的时候,全依靠小队长的道德操守,会出问题的。因为不可避免的有着小队长贪生怕死,逼着别人往前冲,他自己躲在后面。

万一正守城呢,矛盾激化了,城墙就完蛋了。

放在军粮分配上,也是这样。

把军粮分配的公平与否,依赖于伍长什长的个人操守,太不靠谱了。

人,是最不靠谱和容易出意外的不确定因素。

万一有个混账什长,每次吃饭,总先给自己盛一碗稠的,留稀的给别人。官大一级压死人,士兵敢怒不敢言。

长此以往,矛盾积累。

若等某个月黑风高夜,天冷的冻死狗。

这次,狗日的什长,又是一勺把稠粥全给自己成了。

万一矛盾于此时激化,同伙之人拔刀相向,黑灯瞎火的,一有厮斗之声,全营皆动,一不小心就炸营了,然后死伤无数。

这种意外有可能会发生的,而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应该避免此类事情。

有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就比如李陵。汉将五千步军借地势之利,射杀了匈奴数万人,眼看眼看匈奴就要溃逃了,此本是惊天动地的一场大胜,本是不世之功。

可是李陵军队的管理有问题,内讧了,李陵的部下跟李陵有矛盾,跑去跟匈奴说,李陵的箭已经用完了。

然后匈奴得到情报,全军压上,李陵个软骨头投降了。

本来,李陵以五千步足,在十几万骑兵的包围下,不仅大败匈奴,还射杀匈奴数万人,如此耀眼的战绩,够青史留名了。

结果,李陵翻车了。

李孟羲都怀疑,到底是怎样的矛盾,让李陵下属军官忍都忍不了,宁可投敌,也恨不得弄死李陵。

有人说,李陵也是名将,只是运气不好。

名将?笑了。

大汉名将多矣,他败军之将李陵,排不上号。

李陵不配称名将!作为一军统帅,不能察觉军队内部的矛盾,矛盾大到手下将领临阵倒戈,这就是李陵能力上的极度不足。

李陵是运气不好?

恰恰相反,李陵运气好极了!

败军之将,投降了匈奴,还能被匈奴人封王,得享荣华富贵。

真要是运气不好,凭李陵稀烂的管理能力,和下级军官矛盾之深,李陵真要运气不好,他的下属军官,直接夜里拿刀把李陵人头砍了去投匈奴了。

李陵没被人砍了头,还活着成了匈奴的王,运气好极了。

天才和蠢货往往只差了一步,一步料到,便能成不世之功,一步出错,便成笑话。

兵道危行,不可不处处谨慎。

李孟羲站在陶瓮边,盯着篝火和瓮发呆,只让过来效力的乡勇们误以为李孟羲是盯着看谁有没有偷拿粮食,一个个紧张的不行,干活升火用了十二分的投入。

又一个疏漏点,李孟羲无端的联想之下,便发现了。

口粮!

对士兵们来说,粮饷不是小事,而是头等大事,无饷或许还能稍忍,粮食分配不公,得饿肚子,会触犯士兵底线的。

粮饷要如何分配非公平,李孟羲认为,应该以军律令之,以军法严之,使负责分配粮食的最低一级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