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不想活了之类的。
刘备的这个亲兵小仲,脾气暴躁,把民夫们骂的狗血喷头的,民夫们不敢搭话。
“收拾好了?那走,大帐避雨。”小仲气的牙痒痒,“还让你们去大帐避雨,要俺说,就得让你们在雨里淋一夜,你们就老实了。”
雷声沉闷,雨声嘈杂,小仲的骂声没几个人留心听。
虽然嘴里骂骂咧咧个不停,气愤不已,但小仲还是如令带着民夫们去大帐去了。
不一会儿,到了帅帐。
民夫们刚到帐中落脚,“嘿,脚往哪踩到?踩到铺盖了!没长眼啊!”小仲看到一个不长眼的人伸脚就往刘备的铺盖上踩,气的小仲又是大骂。
民夫们被骂的脸色讪讪,只有赔笑。
虽然吧,亲兵小仲骂的难听,但这些民夫们反而有些感激他,人家怎么着也是带着大家来避雨了。
——
在雨夜穿梭,刘备和关羽一块区域一块区域的去巡查各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事。
有挤的人太多,把帐篷挤破了的;还有因为帐篷搭的地方偏低,水往帐篷里灌的;还有的帐篷里挤的人实在太多了,有的人挤不进去,只好抱着被子,稿席顶在头上挡雨,可怜兮兮的等着雨停。
刘备但见到谁还在外边淋着,就把人叫过来,让跟着亲兵队后边,待巡完营,一并安排住处。
中军帐挤满了前来避雨的人。
李孟羲听着雨水拍打帐篷顶端噼里啪啦的声响,雨真够大的,李孟羲心想。
此时的雨,跟李孟羲之前人生所见的诸多的雨比起来,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极端暴雨。
可因为环境变了,因此一场放在以前李孟羲根本不觉的大到哪里去的雨,放在现在,李孟羲会认为是一场灾难。
如果是前世,在写字楼里,降水量哪怕超过三四千毫米,并且还是飓风天气,人也不过感叹一下雨挺大,转头又埋头敲键盘去了。
而要是没带伞走在雨里,哪怕没有飓风,哪怕降水量只有两百毫米,便会感觉,这雨真他娘的大极了。
就是这样,处境不同,对雨大小的感觉也不同。
古代各种条件都落后,人们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一场大雨,给古代人造成的麻烦,远比给现代人造成的麻烦要大。
听着帐外的哗啦啦的雨声和雨点拍打在帐篷顶的噼啪声,李孟羲揽着弟弟,安慰着弟弟说,不怕,一会儿就去睡觉。
忽然,李孟羲觉得,有水没过了脚趾,脚趾凉冰。
低头一看,是雨水灌进来了。
李孟羲眉头微皱,抱着弟弟挪了一个地方。
雨声让人心烦意乱,李孟羲透过人影定定的看着帐外。
感受到了雨水破坏力的强大,他想到了很多。
军中帐篷一直不够,平日也有雨,可没有遇到这么大的雨,且平日雨白天下,晚上就停了,不影响扎营,不影响睡觉。
军中后勤薄弱,这一场滂沱大雨,不知有多少人的被子被淋湿了,还有,辎重队的粮食会受潮,木头引火的干柴也会受潮。可以预料到的是,雨水停了之后,得有好长时间升火做饭都是问题了。
古代没有打火机之类的便利点火工具,在汉代,应该用的是火石和一种被称为艾绒的一种易燃植物来进行引火工作的,然而火石引火的效率并不高,要供应万人大军升火做饭所需,则需要保存着火种,做饭的时候直接用火种引火更高效。
义军的火种,据李孟羲了解是保存在陶土火盆中的木炭,需要时时添柴以保证火种不灭,大雨突来,不知负责保管火种的士兵有没有把火盆给挪到雨淋不到地方。
要是火种没了,生火将极为麻烦。
想到此处,李孟羲不由想到,有没有好用的保存火种的方法呢。
方法有,比如说火柴这个在后世耳熟能详的玩意儿,但火柴是如何造的,李孟羲一点相关细节都不知道,只知道火柴里有红磷。
并且李孟羲还知道,磷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人类掌握大量生产红磷的技术的时候,已经是工业革命之后了。
所以,火柴很好用,放在汉代是神器,但李孟羲自付没有任何生产火柴的可能。
除了火柴,思前想后,想到了其他的一些很简单的原始方法,比如把放柴的板车,加个棚子,这样纵然有雨,柴草也不至于雨被淋湿。
不仅柴草,火种也可以放在厢车里。
还有一个更有用的方法——硫磺。硫磺极易燃,把硫磺涂在干木棒上,引火的时候,用打火石稍微打出有一个小火星,轰的一下木棒就着了,快捷方便。
在春秋时方士们就有利用硫磺炼丹,如今是汉代,硫磺不会太难找。
硫磺加干木,等于是打火石打一下有个一个小火星就能烧起来的大号火柴,虽不还如真正的火柴好用,但完全足够用了。
除此以外,雨水倒灌进帐篷里也是麻烦,水进了帐篷,地上就没法睡觉了。
总不能每次晚上下大雨,士卒们都一晚上不睡觉干站着吧。
站一晚上没事,顶多第二天没精力,要是下雨连下了数天,士卒们数夜不睡觉,那不用敌人打了,我军自己就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