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了揉眼睛,迷茫了一会儿,爬了起来。
刚扎营,厢车刚停下,李孟羲和弟弟刚蹦下车,鲁犁吭吭哧哧扛着四杆大旗来了。
李孟羲惊讶了一下。
不用问就知道,肯定是旗帜做好了。
李孟羲露出了笑容,不带耽误的,立刻就说,“走,咱试试旗帜好用不。”
别处还在支帐篷忙碌着开始扎营。
李孟羲让鲁犁随意把旗帜给找地方插地上,空旷处插一杆,特意在车后插一杆,再往里走,往帐篷后再插一杆,剩下一杆,李孟羲拿着用力晃了晃,不见其散架,说明结构还算坚固。
鲁犁把旗帜往各处插完,然后,三人便一起朝外走去,李孟羲走两步,就停下,回头看看,看能不能看到旗帜。
往外走十步,回头看。四面旗帜都能看到,连旗帜上的图案也看到清。
插在空旷地的旗帜看的清,插在车后,被板车半挡住的旗帜,也看的清,插的很远,被人群阻隔的旗帜,也看的清。
再往外走十步。
旗帜依然个个看的清。
继续走远,再二十步。
此时,已经离开主路很远了,走到了大路另一侧的荒草滩上,离得有点远了,几面旗帜上的图案都模糊了,但是依稀还是能看清。
再离远十步。
旗帜上面的图案也再也看不清了,但旗帜颜色各异,差别明显,白,蓝,棕,黄,四色。
一眼能从颜色区分出来。
放在实际运用中,当义军整个体系熟悉了各营的旗帜之后,哪怕看不到旗上的图案,只根据旗帜的颜色,也一眼能找到各部在哪儿。
继续再走,再远。
离老远了,插地上的四面旗帜,因为旗杆高出车辆,高出人,高出帐篷一截,依然可以看到旗帜所在,依然还能区分出旗帜的不同颜色。
做各部营旗的初衷是,方便有时需要联络找人时,能在混杂的车马人流中,远远的一眼找到地方。
营旗离两三百米还能起到标识作用就够了,足够用了。
不过,在李孟羲走远观旗的这过程中,他发现了营旗的一个极大不足。
那就是有时可能会因为角度,看不见营旗。
四杆营旗,鲁犁插的时候,旗面方向各异。
因为旗是硬旗,旗面不会招展摆动,就跟个薄木板一样。
离得近倒还好,离得远了,李孟羲发现,其中有一面旗,角度不对,视线恰好和旗面平行,看不到旗面。
再结合实际应用一联想,很有可能有时候,人站的角度不对,在营地外围,看半天,都看不清旗帜在哪,得往边上绕一下,绕几十步才看的清旗帜。
视觉是直来直去的,而旗帜只两面,旗面对东西,则在东西两个方向的人能看清旗子,正南正北看旗子只看到一条线,分不清是哪个营的旗帜,这就,不利于标识和沟通。
李孟羲眉头皱起。
以前还没意识到,硬旗不是全无缺点的,软旗也不是完全被硬旗吊打的。
软旗能飘动,左右上下乱飘,有微风就能张扬,这意味着,软旗是三百六十度可见。
而硬旗,有其视觉死角。
李孟羲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要解决也简单,做一个十字形的旗,既,旗杆上挂两个旗面,一个旗面对东西,一个旗面对南北,这样就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标识了。
既然都做两个旗面了,不妨,索性做四个一样的旗面,这样反而还可以做成箱体结构,容易固定。
李孟羲把营旗改进的方法告诉鲁犁,大致原理,把旗杆上头,编一个没底没盖的箱子,只有四壁,然后这四壁骨架上,挂旗面。
如此,营旗不管哪个角度都看得见了。
李孟羲还说,如果做三角的框架好编,那做三角的也行。只挂三面旗,一样能三百六十度无死角。
而且,说不定三角框架更好呢,地球人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则具有不稳定性。
三角形框架,不仅省材料,而且还结实。
三面旗,各分周三百六十度角的三分之一,既各一百二十度。
鲁犁说,三角架子更好做。
那就,各营营旗,就用三角框架结构好了。
虽说旗杆上头加了繁琐的架子会略显笨重,但营旗跟战旗作用不同,笨重一点,影响不大。
决定了要做三角框架,那么四个营的各一面旗帜还不够,同样的旗帜还需每营各再两面。
在之后,李孟羲便又去了妇孺营,告诉绣娘柳氏,把做好的旗,再各做两面。
旗帜相关,李孟羲片刻之间就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其一,他意外弄懂了软旗和硬旗的优缺点。
软旗固然会下雨被雨淋湿,旗面不展,但这个问题,也是能解决的。旗面软,就算旗面布料再重,就算是湿透了,掌旗官抱着旗杆用力晃几下,旗面是依然能展开的。
旗帜只要能展开,便能起三百六十度标识之用,就能让周围的士兵看到,又不用一直晃,湿旗晃着极累人,晃个须臾,士兵们都能看到了。
所以,为何战争片中,发起攻击之时,要把红旗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