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四百三十九章 无锋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九章 无锋箭(2 / 3)

要用作大规模作战时协调整个军队的手段,断然不行。

鸣镝有号令作用,再结合此番战场上所见,骑兵们把鸣镝直接往人身上射,李孟羲于是想出了鸣镝的一个特殊用法——用鸣镝射人。

不同的是,冒顿单于射敌人,指引攻击方位,而李孟羲想到的是,鸣镝射自己人,以快速传达命令。

战阵之上,给一个个百人队传达作战命令的,李孟羲所知是传令骑兵。

战场命令传达的步骤是这样的,主将要下令让哪个百人队往前突一点,则把命令传达给身边候命的传令兵,传令兵有骑兵有步兵,然后传令骑兵或步兵就朝命令所指之百人队奔走而去。

当传令骑兵到达目的地,再于厮杀的阵列之后呼喝让百夫长往前进攻。

有时,可能人手折损严重,百夫长这一级的军官已经拎刀上阵填入阵线之中了。

传令骑兵在阵后呼喝,百夫长可能一时没听到,还得由后面的士兵把命令一一个接一个的往前传达。

而后,命令传达这才成功,百夫长接令执行。

这样的战场传递命令的方式,从传令兵从主帅身边离开,到赶到位置,命令有延迟,延迟的多少,就是传令兵赶路用的时间多少。

有时,战况混乱,传令骑兵甚至会被乱七八糟的人挡着,没办法靠近百夫长,也就没办法向百夫长传令,此时,主帅就没办法对百人级的作战单位做出精细的指挥。

李孟羲想到的鸣镝用法,就在这里。

众所周知,箭的速度是比战马快的多,那么,如果要下令某一百人队往前进攻,则可令善射之士,以鸣镝瞄准此百人队百夫长脑袋,一箭射过去。

伤人?不会,鸣镝头特意做成了圆的,从远处射百夫长脑袋,只会铛的一下撞头盔上。

至于百夫长听不到就更不可能,鸣镝特意瞄准了百夫长射,射中的话,鸣镝就响在百夫长耳朵边,没射中的话,也落在百夫长周围,会被同队其他士兵听到,然后往上回馈。

百人聚在一起,一大堆人,目标很大,不至于鸣镝射偏。

再特意选拔神射手作为鸣镝士,则就可能在百步的距离上,几个呼吸就把命令对点下达。

战阵之上,步阵进退两令就够用了,闻鸣镝则进,再闻鸣镝,则停,再闻第三声,再进,以此类推,此二进制命令就够了。

相比于骑马传令兵传令,马匹跑十秒的路程,箭支三秒就够,把命令传达时间缩短了三倍。

再者,像是有时战场混乱,传令兵被尸体人群乱七八糟的车马挡着的,传令兵可能挤不到前边去,但鸣镝不会受战场环境制约,百步远,传令兵在马背上居高临下,弯弓搭箭,隔着乱七八糟的战场,往远处稍微一瞄,啾的一声就把鸣镝射至百步之外,军令瞬息传达。

战场各级指挥迅速了三倍,则反应快了三倍,则应变能力则比敌方强,于我而言,以快打慢,优势极大。

鸣镝乃是箭速的信息传递方式,其精准度,可以在混乱的战场上五秒之内隔着凌乱的战场,准确的下达到百夫长个人,因为能快速精准的把进退命令传达到百人队一级,于是精确到百人队一级的精细指挥就成为了可能。

若不用鸣镝,则命令传达速度慢,传令速度,跟不上战场上的形势变化,精确到指挥百人队级的指挥就没有了意义,只能退而求其次,统帅最低只指挥五百人队的规模。

还是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哪怕是在古代,把信息传递给单个士兵,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不考虑时间,不考虑性价比。

传令兵从后阵离开,再到厮杀阵线中,再挤半天找到士兵个人,再下达命令,这是可以做到的。

但因为传递效率慢,向单个士兵传令就没有任何性价比。

在何时,对单个士兵下达命令会变得性价比高?毫无疑问,如果能实时命令战场上每一个士兵,则大军万人,则能御使如五指,其指挥能力,吊打古战争所有名将。

适时指挥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除非每一个士兵都有一副便携无线电才行。

信息传递便利度,跟指挥精细化程度,成正比。

何为便利?效率。何为效率?速度。

箭速三倍于战马,又能无视障碍,毫无疑问,鸣镝对着百夫长脑袋射,可能是古战场最快速的传令手段。

所需,无锋鸣镝,再加射术过的去的传令兵,再稍作训练,使士兵对鸣镝信号能有正确的反应,这就够了。

无锋鸣镝使用意义还不只在此处。

有锋鸣镝使用的时候,该怎么使用?

凌空对天射击,跟穿云箭一样的用法。

先不说,箭对天射击,等一会儿箭落下来危险程度如何,假设,约定好了相距百步左右两支骑队,左队发鸣镝时,右队一起冲锋。

那么,环境正常还好,万一暴雨哗啦啦下,此时,鸣镝对着天射,鸣镝声音混杂在雨声之中,百步外的右队能不能听到鸣镝声还是两说。

此时,鸣镝应该对着右队,把鸣镝朝右队射过去,以使鸣镝在右队脸上鸣响,这样就不致信号传达失效了。

可如此以来,鸣镝瞄准了人射,如果鸣镝箭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