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队有其天然薄弱之处,首先,弓弩队近战的机会少于刀盾兵和枪兵,因此,军中甲胄就优先分给了有近战需要的刀盾兵和枪兵了,这就造成了弓弩兵普遍甲胄薄弱。
再者,纵然甲胄充足,也没必要给弓弩手配重甲,拉弓开上弩需要手臂灵活,甲太重,影响射箭动作。
其叁,刀盾兵龟缩城下,手里有盾,还能组成盾阵龟缩着,而弓弩手一手弯弓,一手搭箭,根本没办法拿盾。
轻甲的弓弩手,又拿不了盾,又得到城下抵近城墙用弓弩压制城头,于弓弩手本身,已然是暴露在敌军箭雨下,危险加身。
所以,如果攻城时要用弓弩队,应该设法增强弓弩队的防御。
早前,李孟羲想到的方法是,用土流壁……不是,用塔盾,没有塔盾就用门板也行,离城墙叁十步,支起一些门板,弓弩手就躲在门板之后,搭弓上弦之后,露头就对城头射一箭,然后赶紧再缩回身体。
如果有流箭飞过来,流箭的速度人完全反应的过来的,眼睛的余光看到黑影袭来,赶紧往门板后缩。
有塔盾,盾车,或者门板,弓弩队则就能比刀盾兵安全的多,从容对城上压制。
所以,所需的是塔盾。
军中没有塔盾。
无妨,只要是木板就行。
攻城的时候,把板车推过去,然后给立起来,再拿棍子一支,就说板车厚实不厚实?就说板车有没有门板大?就说板车能不能起到塔盾的作用,能不能庇护住一两个弓弩手?完全能的。
塔盾跟弓弩队是天作之合,非只攻城战时有用,野阵之时同样有用,甚至,有的强弩部队,会特意给弩手配备一种巨型的大盾背在身后。
此盾的唯一作用是,弩手背身装填弩箭时,背后的大盾可防御流箭。
此乃王八盾也,背大盾的弩手,战斗成了回合制了,只在发射弩箭时,弩手正面对敌,会有破绽,但发完时,直接就背过身装填弩箭去了,此过程,是无敌状态。
背过身弯腰上弦的盾弩兵,身处箭雨之中,安然不动,稳如王八。
王八盾用在弩手身上最好,因为强弩上弦慢,且如果是撅张弩,需要用脚踩着弩臂上的踩环来上弦,在上弦的上矢巨大空挡时间,用来防御正好。
而弓手再背个大盾就不妥了,弓手攻击节奏快,没有什么空挡时间,且弓拉弦之后,不能维持蓄力状态。
要是弓手也背个盾,像王八弩手一样,射完一箭,就背过身去拿箭搭箭,则身体转了才一半,箭已经拿到手了,箭再搭弓上,弯弓蓄势的状态再转回来,弓可没有扳机,全凭手控制,频繁的来回背身转身,箭支频繁的指向周围的同队之人,一个疏忽就是误伤。
现在条件不充足,不然制一匹门板大盾,配给撅张弩队,就不需要塔盾了,撅张弩本身就是盾弩合一了。
——
关羽清点得军中大小盾有两千八百多面,足够用了。叁千战兵得有几百人为弓弩手,以协助攻城。
塔盾也不需要,直接把板车竖起来就行,物尽其用。
此时,李孟羲又记下一些思考所得。
“攻城时弓弩队之用,我弓弩队以下射上,劣势极大,弓弩队之用不在杀伤多少,而在压制城头之敌。
攻城梯搭城之处,我攻城士攀梯而上,离城头之敌近矣,弓弩队聚射此处,极易误伤。
故,弓弩压制之处,不在攻城点,而在攻城点左右两侧。
弓弩队甲衣单薄,且不能持盾,近城处箭雨中,不能自保,故,应有防护之策。
防护之策有二,一为器械,二为兵备。
器械为,以塔盾,盾车,无盾车则板车竖立以为盾,盾阵立城下叁二十步处排列数重,以为弓弩队遮掩藏身之处。
兵备则为,特制一轻且大之大盾,大盾大可背之遮掩全身,撅张弩手配发此盾,发弩时正射,弩发之后,转身弯腰上弩,则此时,身后尽被盾遮掩,纵箭雨来,有盾防备,无碍也。
此谓王八弩兵,盾弩一体,攻防俱备。”
攻城之弓弩队,也不成问题了。
余下还有,战场救护队,哪怕不多,至少一队得有。
不知木工营做的大伞做好没有。
正想着,匠营主官鲁犁来了。
鲁犁来找人,在练兵场到处转找不到人,还是李孟羲先瞅见鲁犁的。
叫住鲁犁,李孟羲问鲁犁过来啥事,鲁犁说,井阑做好了。
一说井阑做好,李孟羲很惊讶,然后随之他反应过来了,是简易井阑。
“鲁犁,一会儿我过去看。”李孟羲道。
鲁犁走,李孟羲责怪刘备,阴阳怪气的,“玄德公,你的帅旗呢?你得亲兵旗手呢?不是说,帅旗走哪扛哪儿,省的有人找找不见。
你看你,人鲁犁方才不知找了多久,耽误多少时间。”
刘备不好意思的承认错误,说旗手就在练兵场边呆着,没让过来。
“是走哪跟哪,走练兵场,就得跟练兵场。”李孟羲再次批评。
“对了,我的旗子也忘了带来了!”李孟羲一拍脑袋,恍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