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筐里的鱼挂在外边许久,风吹雪冻之下,变得又干又硬。
李孟羲蹲着扒拉了半天之后,他抬头,朝看守士卒道,“你可知,鲤鱼是何模样?”
士卒都被问愣了。
李孟羲要做糖醋鱼了,可他这连鲤鱼都不认识。
士卒帮忙将筐中的鲤鱼全挑了出来,有鲤鱼七八条。
李孟羲略一思考,他觉得第一次做糖醋鱼,难免会有失败,难免会有损耗,于是他干脆把鲤鱼全带走。
回城主府,李孟羲拜托关羽把八条鲤鱼略处理一下,看鳞甲刮尽没有,没有刮尽就刮尽,刮尽之后,再放水里解冻待用。
关羽接过筐子,欣然忙碌去了。
由关羽去处理鲤鱼,李孟羲这边准备弄糖醋汁。
问,李孟羲会做糖醋鱼吗?不会,他一点不会,他都根本不会炒菜。
没办法,要是别的,打铁也好,做木工活也好,自己不会可以去找别人代劳,可而今汉末,铁锅都还未流行,全天下找不出一个擅长炒菜的人。
大汉千万人口,全天下最熟炒菜的,就是他李孟羲本人。
为了一口好吃的,李孟羲只能亲自上阵。
找来几坛醋,从伤兵营搬来好几坛子麦芽糖,要开始配糖醋汁了,李孟羲感觉无从下手,他实际做菜经验几乎等于零。
犹豫着半天未动手,之后,李孟羲决定,还是按笨方法吧,把糖和醋一点一点配出来,然后尝尝哪一种口感好。
想好了解决办法,李孟羲立刻又去找了许多大碗,大碗就在屋子里的放着,这些碗还是之前调配墨水测试活性炭的那些。
在开始配料之前,李孟羲又意识到一件事,材料纯度问题。
麦芽糖倒还好,不同批次做出的麦芽糖含糖量区别不大,都是粘稠的糖饴,可醋的话,李孟羲清楚的知道,军中现有的醋,来源很是复杂,乃是从乱七八糟的地方收集来的,同样都是醋,这一坛醋酸熘熘的,另一坛可能就水唧唧的澹的没个醋味,既然是测试,用醋定然很多,一坛必然不够,势必要用到很多坛,可要是这坛醋太酸,另一坛太澹,就很影响测试结果。
李孟羲花了数秒想了一下,他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方法,管他是一坛酸醋还是一坛不酸的醋,直接将所有醋全都倒在一起一掺和,不就只剩一种醋了,不就没有误差了?
立刻,李孟羲去找来一个干净木盆,然后将几坛子醋咕冬咕冬全倒进盆里,然后拿着锅铲来回的搅,搅了良久,确定醋掺和的很均匀了,他这才停止。
不同的醋酸度不一,同理,不同的人制作的麦芽糖,甜度或许也有可能不一样,有些可能稠一些,有些可能稀一些,索性,李孟羲又找来一个盆子,将许多坛麦芽糖也倒进盆里,然后拿着锅铲用力搅和。
麦芽糖不同于醋,醋是液体,搅和起来容易,麦芽糖是粘湖的,搅起来很费力,搅了半天,李孟羲累出了一头的汗。
终于,醋和麦芽糖都掺好了,下一步,调配。
糖醋鱼所用的糖醋汁中,到底是糖多,还是醋多,不知。
李孟羲从十比十开始,十勺醋加十勺麦芽糖,然后十勺醋加十一勺麦芽糖,再十勺醋兑十二勺糖,到十三,十四,一直到四十。
到这里,已经配了四十份糖醋汁了,可李孟羲觉得不够。
因为按李孟羲的印象,似乎做菜的时候,有时调料放的比例很是不成比例,比如有时会放两大勺醋,然后只放一小调羹香油,而有时,会放两大勺油,会只放三两调羹醋。
这说明,做菜的时候,调料比例一比几十是常态。
想到这里,李孟羲认为十勺醋对四十勺麦芽糖,不过是一比四而已,远未到一比几十,样品远不够。
需要更多的碗,李孟羲想着。
于是,他出去找碗了。
先去木匠营,把木匠营这段时间做好的木碗拿个筐全装走,然后李孟羲又去了妇孺营,去妇孺营借了几大筐子碗,又去伤兵借了一些。
回来,李孟羲接着配料。
从十比四十开始,再配十勺醋,四十一勺麦芽糖,一直往下配,一直配到十比一百五。
前一百五十份,乃是醋少糖多,接下来,反过来,醋多糖少。
从十勺糖十勺醋开始,十勺糖十一勺醋,十勺糖十二勺醋,又是到了十比一百五。
李孟羲吭吭哧哧配了足足三百份糖醋料,这足花了他半个上午。
当关羽处理完鱼回来,关羽一进屋,瞅见满屋子,一地摆的都是碗,密密麻麻的碗多的连下脚的地儿都没有了,可想而知关羽的震惊。
“羲儿,你这是……”关羽惊讶无比。
正在数碗的李孟羲回过身来,他抬起袖子抹了抹额头的汗,他道,“此为糖醋汁,做鱼之用。”
关羽明白了,是要做鱼,可,煮鱼要弄这般大的阵仗?关羽实在难以理解李孟羲的行为。
三百份糖醋汁,是三百份,终于配好了,李孟羲瞅着满屋子大大小小的碗,只看了一眼,李孟羲都头疼了。
这么多碗,一碗一碗进行测试呢,一碗吃上一口,等吃三百口,都要吃饱了吧。
李孟羲看向站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