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很不相信人工的准确度,他深知人这个因素便是最大的误差。
就纸张那个脆弱程度,两张不同的纸韧性的高低要精微到零点几牛的力量才能区分开来,而精准控制零点几牛的力量输出,这得筑基期的体修才做的到。
所以,李孟羲不打算用人力来测试,他设计了更精确更有效的测试方法。
令士卒们去城主府搬了两张矮几过来,又令人去寻了从小到大二十几个石头,石头最小,黄豆大小,最大的,鸡蛋大小。
石头找过来之后,李孟羲发现有的石头有尖锐的棱角,这不行,有棱角的石头,有时下落棱角在下边,破坏力大,有时棱角在上,破坏力小,这是极大的误差。
当李孟羲检查了二十几个石头之后,他发现,所有的石头形状都不规则。
皱眉想了一会儿,李孟羲决定,可能标准球形的石头误差最小。
为找到标准适合的球形测试工具,李孟羲跑去了窑场,他让窑匠们给从小到大烧几十个陶土小球,要求是,足够的圆,要从小到大,最小的黄豆大,到最大的鸡蛋大,梯次增重。
李孟羲的要求太奇怪了,陶匠们都不晓得是要干嘛。
几十个小泥丸用不着开大窑,陶匠们拿了点泥随便团一团,不一会儿,一堆大小泥丸便捏出来了。
随后,随意找了个火堆把泥丸丢进去,烧了片刻,匠人们把泥丸扒拉出来,说好了。
李孟羲扒拉着烧的黑不熘秋的泥丸,他瞅见,所有烧出来的泥丸,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扁的,这是往火里丢的时候给烧扁了。
李孟羲抬头皱眉看向四周匠人们,他忍不住问,“能烧圆的吗?”
任务很简单,不过是烧足够圆的泥丸而已,然而这个看似极简单的任务,让经验丰富的陶匠们束手无措了。
匠人们后又烧了两批泥丸,结果,难以避免的泥丸都是扁的。
李孟羲不由在想,古代的珠子是怎么造的,车出来的?
在李孟羲寻思,要不要去木匠营让木匠们给车点珠子的时候,一个弱弱的声音响起。
“能……能……能不能这样。”
众人闻言看了过去,说话的是一个很年轻的陶匠,他结巴着,“就就……俺以前见人做做弹弓子,放……放碗里,放灰里……”
这人天生口吃,说话结巴的让人听得难受。
他一说把泥丸放在草木灰中,李孟羲立刻明白过来了,陶匠头头也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简单来说,泥丸之所以烧不圆,原因是不管怎么烧,往地上一放,下边肯定要扁。
针对此一处破绽,可以把泥丸放海绵上,放棉花上,放足够柔软的地方。
海绵棉花都没有,寻常能找到的柔软的东西,便只剩草木灰了。
又一个有趣技术得到了,李孟羲拿出纸笔把技术细则写下,想了想,李孟羲甚至能想出技术的改进之法。
就算是草木灰足够柔软,泥丸放进去,还是会扁的,可以在铁板上边做一些半球型的凹槽,然后把泥丸放到凹槽里,这样,泥丸要多圆就有多圆。
要问,制造圆球的技术有什么吊用吗,当然有吊用,有巨大的吊用,比如,大炮的炮弹,投石机的石蛋,弹弓,甚至于,复杂机械中的钢珠,等等。
李孟羲记完了制球技术之后,他随手写了二十斤粮食的粮票,走过去,塞到那个结巴的年轻陶匠手里。
年轻陶匠不识字,且可能不很了解匠营的规矩,接过纸条一脸迷茫。
这时,陶匠头头笑说,“拿着吧。这是你出主意的奖赏。”
年轻陶匠挠头,他一时没懂何为出主意的奖赏。
待之后明白了为什么得赏之后,年轻陶匠心中振奋,他暗下决定下回有活,也过来干。
这年轻陶匠不成啊,他根本没弄明白问题关键在哪,问题关键不是干活,是要动脑子。
虽说,此人愚钝,未能了解到奖励的深意,可再怎么说,此匠人劳动积极性一下就高涨起来了。
不久,匠人把新的泥丸烧好,新的泥丸在碗里烧的,碗里撒了厚厚的一层草灰,泥丸放在草灰里,柔软的草灰完好的保护了泥丸,泥丸只有轻微的变形。
待泥丸冷却下来,李孟羲把大大小小的泥丸捡起,不知是何缘故,泥丸普遍开裂。
匠人们说,是水太多没晾干的缘故。
水太多,没晾干,会导致开裂,这又是什么道理。
想不明白,问题随手记下。
——
李孟羲手里拿着一大把大大小小的泥丸回来了,在关羽好奇的眼神中,李孟羲把一捧泥丸放在地上,从小到大黑摆放起来摆好。
测试对比工作,一个重要的要义是,要梯度进行,总不能一上来就拿强弩射吧,拿强弩来射,所有纸都会被轻而易举给洞穿了,这样最差的纸很跟最好的纸被强弩洞穿时的表现没任何差别,就无从比出高低。
李孟羲找人的做的从小到大的一堆泥丸,就是为了梯度测试。
实验的关键步骤来了,李孟羲让人把两张矮几凑近放平,中间留了不宽不窄的一条缝隙,然后,搬了一个大瓮,大瓮倒扣底朝上的扣在其中一张矮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