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六十八章 养珠产业,开启(3 / 4)

百年可不坏。”这是一名老木匠说给李孟羲的。

军中囤积的有不少的松木料,平日里,松木料除了做工具以外,更多的是用作照明和引火的材料,现在松木有更多的用处了。

跟匠人们敲定了养蚌笼的细节,鉴于蚌这玩意儿多喜欢吸附在泥沙或是石头上,所以,蚌笼最好是层层分层做成抽屉形状。

令匠营收集所有松木打造蚌笼,同时,李孟羲派了大量人手拉着车子带着桶去摸蚌了。

半日后,在大量人手的协助下,河蚌一车一车的拉回,军医们一人拎走一桶蚌,热火朝天笨手笨脚的忙着。

军医们忙碌的时候,李孟羲四处转着看。

转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因河蚌的蚌壳是紧闭着的,开的时候很难开,军医们拿刀子去硬别,卡察一声就把蚌别成两半给整死了。

粗略算了一下,十只蚌,被掰死能有七八只,成功率极低。

“停!”李孟羲叫停。

“都先想想怎么开蚌好,看,掰死多少!”

不让忙了,军医们就只好想方法,不久,方法就出来了。

有人说,可以拿个窄点的木板卡着,省得用力过勐。

有人说,可以拿火烤一下,火一烤一热蚌就开了。

还有人说,煮锅花椒水,把蚌往水里泡一下,保准麻的它自己开开。

都是人才。

李孟羲当场把这些方法记下,随手写了几张军票发下去,以奖励想出方法的人。

这时,匠营的人来了,一匠人端着碗,碗里是小半碗磨好的蚌壳,李孟羲顺势问匠人,问他该如何开蚌又不损坏蚌壳。

匠人挠了挠头,“做俩板,夹中间,不就妥了?”

匠人说的是,以木板做限位,以避免蚌壳开合过大损害壳体。

不消说,这又是一个好用方法,李孟羲又把一张军票赏下去了。

数法同用,木匠们打造了夹板,有人升起火,有人找来窄的刀子,有人煮了花椒水。

经测试,火烧法不好用,一不小心就把蚌烧湖了。

花椒水好用,把蚌往花椒水里一丢,蚌立刻就开了,只是,李孟羲担心以蚌脆弱的生命力,恐泡了花椒水把蚌泡死,所以,这个方法最好验证一下,看泡了花椒水的蚌能活多长时间,如果问题不大,那可以继续用了。

确定是安全的方法,是拿小刀别进蚌壳里,一别把蚌轻轻别开,再拿木棍卡着,从容种珠。开蚌解决了,种蚌又是麻烦,种蚌得先拿小刀在蚌肉上划一个小口,然后把珠核塞进去。

军医营没有足够小巧的刀具,也没有合用的夹具,这时,镊子派上了用场。

召匠人依样打造了斜嘴竹镊子,有了镊子,种珠方便了许多。

至当日傍晚,匠人们已种出六百多只蚌,蚌装上新打造好的松木笼,笼由马车载着,运到河边沿岸投下。

养珠还有另外的事要解决,首先是珠核的制作问题,匠人们草草磨出的珠核并不圆润,且珠核小的跟米粒一样,制作麻烦,一个人忙半天做不出几个珠,太浪费人力了,故而,需要找到大批量生产圆珠的技术。

不久前,测试纸张强度时,当时用自由落体的泥丸砸到纸张上来试纸张韧性,考虑到,不规则的形状会带来误差,可能尖角刚好落下来,纸破了,换一次,尖角没在下,纸就不会破。于当时,需要用到足够圆润的泥丸,制作泥丸的时候才发现,把泥丸做圆并不容易。

谁也没想到,当时制作圆丸的技术会在今日再次用到。

李孟羲去翻看记录,一阵翻腾,他查到了。

制作泥丸的方法,一个是,搓好的泥丸放草木灰上,草木灰柔软,泥丸不易变形。

另一个方法是,模具,把泥丸用模具扣出来,等泥干了再把模具撤掉,可得到非常圆润的成品。

鉴于,珠核不是泥,珠核的材料坚硬不易加工,李孟羲便想,或可以烧制一些小泥丸,以替代蚌壳。

自然成珠的过程,是沙砾,陶土跟沙砾似乎没太大区别。

连夜,李孟羲向陶匠们下达了烧制泥丸的命令。

陶匠们接到命令的时候,听到命令是让烧制绿豆那么大的小泥丸,他们肯定会很奇怪。

制造东西,过大的难造,太小的也难要,房子那么大的泥丸难造,绿豆大的同样难造。

李孟羲要的泥丸数量是十几万个,这么巨大的数量靠人搓得搓到猴年马月。

军务压到身上,匠人们不得不生其他办法。

在压力之下,人的潜力也被激发出来了。

为尽快完工,陶匠们生了法子,他们用一个木板做模具,在木板刻出半圆的一道道小棱,再找来另一个木板,也刻半圆小棱,然后,半干的泥搓成细条放在两板之间,棱对着棱,槽对着槽,上下频繁滑动,就用这样的方法,小圆球哗啦哗啦的制成。

因泥丸柔软,受碰撞容易变形,上回制泥丸的经验用到了这里,陶匠们用筐装了蓬松的草木灰接着,泥丸落下来的时候,直接砸到了草木灰中看不见了。

靠这样的颇具创造力的方法,一夜之间,陶匠营所有匠人通宵忙碌,当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他们成功把一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