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战之中,众所周知,红色是最显眼的,这跟红灯是红色的一个道理。
事先未有料到,准备不足,只能用白旗聚兵了。
旗帜的问题解决,往下再谈,就谈到作战问题。
贼军再弱,可毕竟有数万胡骑,骑兵不好对付。
而己方所可仪仗之力,除了那千把巨鹿军骑兵,按最坏的打算,就只能乡兵可用,乡兵对付骑兵,很难,武器倒是其次,关键是铠甲。
乡兵纪律不行,战意也不行,被射死个一两个人,就要溃散了。
现下遇到的问题,是老问题,巨鹿军曾经也遇到过。
当初以十几万流民合围皇甫嵩三万大军时,也有甲胃不足的忧虑,当初落脚巨鹿之后,也恐万一朝廷大军前来征讨若甲胃不够又该如何。
当初的对策是,在义军麾下还是十几万还是黄巾流民时,曾用木板和绳索做木甲,木甲虽挡不了强弓劲弩,但防一两下刀砍枪刺还是可以的。
落足巨鹿之后,为解决甲胃不足的考量是,以攻对攻。
对抗敌军弓弩的方法,除了有增加甲胃一法,其实增加弓弩也可以,只要能消灭敌军弓弩力量,就等于我方受到的远程攻击就少了许多,变相等于增加了防护能力。
而今汉末之世,朝廷对地方早已无力管控,乡间或许缺乏甲胃,但弓弩兵器之类的绝不会太少。
料想,收拢乡间兵器之后,能聚齐一股不弱的远程力量,再以远程力量依托当路构建好的土垒木堆等工事远程击敌,借助工事层层阻击可以大挫贼军兵锋。
那,把贼军打的存进不得之后,又该如何?
当然是,反攻。
到反攻环节,不同于依地自守了,百姓在自家门前作战,无迷路之忧,无士气低迷之扰,战斗范围也不大,骑兵们指挥起来也不难。
可要是往前反攻,战斗范围一下扩大,指挥难度也一下暴增,甚至于,人生地不熟的,连路都摸不清。
到此时,还得用十面埋伏之法,还得用旗帜代替指挥。
于路,沿路设下引路旗帜,乡兵小队沿旗帜进发,骑兵们事先摸查好行军路线,然后连日连夜的把引路旗布下,这样就可以不用指挥就把几十个村落的队伍同时引到指定地点。
曾经李孟羲就用过类似的方法,问,一个高中生,怎么才能摆出和韩信一样齐整的阵势?
答桉是,只要高中生可利用的时间够多,只要高中生可利用时间百倍乃至千倍于韩信,那么就能跟韩信对阵。
高中生不会指挥不会摆阵,可再是不会摆阵,一回拉上十个人,十个人十个人的拉,慢慢的拉,拉上十天半个月,总能摆出一个齐刷刷的阵势。
依此同样方法,骑兵事先花足够时间做准备,然后让准备成果以旗帜确定下来,这样,几十路乡兵们跟着旗帜沿着大路小路进发作战时,等于被一只无形的手所指挥着。而这只无形的手,是巨鹿骑兵花多个日夜所精心安排出来的。
这正如高中生之于韩信,高中生不知兵无摆阵之能,可只要时间足够充裕,也能摆出个像模像样的阵势。同理,骑兵们或无指挥之能,但时间充沛,再加上有了用旗帜代替指挥的方法可以把安排事先做好,这就使得没能力一日打一场战事的骑卒们,花上多日时间,多日准备完全可以指挥一场作战。
问题讨论到,既然能反攻,既然要反攻,那,何时反攻?
守城中有一个战术,吕氏春秋中有一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这是说,集火攻击,杀伤效率最高。
大的战略动作上似乎也是这样,如果不同步反攻,十万人分作十队,每回只有一队进攻,那么,等于每回攻击就只有一万人,敌军只用对付这一万人就行了。
而若是,十万人分作十队同时进攻,敌军要同时对付十支队伍,敌军应对乏力,同时,我军压力大减。
由此,反攻时间必需统一。
问题到了,巨鹿骑兵到达各郡之后,大概多久时间扼住敌军攻势,又多久可陷入僵持,又多久可把兵练好有反攻之力?
李孟羲觉得,最少得一个半月。
可以事先跟骑兵们约定好时日,到了时日,各郡人马同时反攻。
“此中倒有一个问题,”听了李孟羲的计划,刘备皱眉道,“各部虽是同时反攻,可路途远近不一,各部进军快慢不一,不消数日,必是有前有后,再过几日,必有人孤军深入远矣。
合围阵势有数郡漫长,稍有一节溃败,敌军趁虚突入,全线将毁。
此,又该如何?”
李孟羲皱眉思索,“在反攻沿路,也遍插聚兵旗帜,乡兵虽溃,而后可自聚再战。”
这就是方法,假设乡兵弱的跟黄巾一样,哪怕弱的跟黄巾一般,以此方法,同样能抵抗下去。
刘备不置可否说了一句,“此固然可以,可某还是觉得,最好不使有人冒进,最好不使有人孤军脱离。”
这就令人大感为难了。
情形是,横连数郡的极其漫长的战线,又没有统一的指挥官,又没有合兵一处,几百乃至上千股军队往前进发,连地图也没有,连电话也没有,怎么能指挥?怎么可能确保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