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都市言情>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130章 乡土文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章 乡土文学(1 / 2)

在人民大会堂表演的当晚,苏雅、方红聚在一起,拿着收音机,听着广播电台,当报幕到下一个是“燕大”的时候,两人兴奋不已。

“可惜了,这么重要的时刻,岩子不在。”

苏雅语气里透着一丝遗憾。

“或许岩子现在也在用收音机接听呢。”

方红转动旋钮,把音量调高。

“红姐,岩子有说什么时候回来了嘛?”

苏雅投去问询的目光。”

方红转过头,看向屋外的夜空。

“他说明天就从湘南回来。”

“哐当,哐当。”

驶向燕京的火车,一路颠簸。

方言国庆这几天,一直在绥宁的一处苗寨采风,稿子是在招待所完成的,一写完,就回到星城,坐上直达燕京的火车。

全程二十多个小时,等到了站,已经是下午,回到家休整一宿,第二天直奔《燕京文学》编辑部,王朦、周雁茹、王洁等人都在。

“岩子去湘西一趟,人瘦了,也晒黑了。”

王朦打量了一番,“怎么看上去没什么精神,是没休息好,还是生病了?”

“不是生病,只是有点水土不服。”

方言叹气说,在湘南省什么都好,就是饮食上不适应,基本上所有的菜都会放辣椒,就连大白菜也不能幸免,可把他折腾得够呛。

“哈哈哈!”

“湘南嘛,怎么可能不吃辣椒呢。”

“是啊,伟人就说‘不辣不ge命,无湘不成军’、‘湘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

“岩子,还好你去的是湘南,要是去的是赣西,那边的辣,恐怕你更受不了。”

王朦、周雁茹等人相视一笑。

“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没白折腾,初稿我已经写好了。”方言把稿纸递了过去。

王朦、周雁茹先看,看完第一页,再转交给季秀英、李悦他们,最后才轮到王洁。

王洁心急万分,但当看到《那山那人那狗》的第一页,整個人的心境隐隐有了变化。

文体轻盈灵动,语言朴素隽美,自然中透出情韵,平淡中见到真诚,既不像《大秦之裂变》那么厚重,也不像《潜伏》那么焦灼。

而像一杯沏好的君山银针,清新回甘。

越往下读,如同喝茶,心就越静。

“想不到你写的竟是一篇散文小说。”

王朦品味一番后,发出深深的感慨。

“我一开始也没想这么多,灵感来了,就赶紧写下来,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成这样。”

方言喝了口热水暖暖胃。

散文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等于是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变成一种散文化的小说。

“我原本以为你在你这年纪,能拥有创作短中长篇小说的出色能力,能熟练掌握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剧本这些文学体裁,就已经很了不得了,想不到岩子你又进步了啊!”

王朦眼里充满着惊讶和赞赏。

王洁虽然听不太懂,但大受震撼。

悄悄地来到周雁茹身边,低声问道:

“师父,岩子这篇散文小说很好吗?”

“已经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真的是很少见的那种。”周雁茹道:“文坛里,能把小说写好的人不多,能把散文写好的也不多,而能把散文和小说结合起来写好的,就更不多了。”

“王老师,周老师,你们过奖了。”

方言心里乐开花,就爱听文化人夸人。

“不,一点儿也不。”

李悦摆摆手,“这的的确确是罕见的佳作,没有深厚的功底,想写也是写不来的。”

“这些夸奖,我就不客气地照单全收了。”

方言嘿然一笑,“你们在看看,看看这稿子有什么地方需要改的?”

“这篇散文小说,也是篇乡土小说。”

王朦环顾四周,说编辑部自然有能力改,但相比而言,有一个人或许比他们更适合。

“您说的是汪老?”

方言记起了万佳宝的话,汪曾其可是既擅长乡土文学、又擅长散文小说。

“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王朦点头,“正好汪老对你这次的作品非常期待,我相信请他帮着看看、改改,想必他不会拒绝,何况这篇稿子属实难得啊!”

…………

甘家口,阜成路南一楼5门9号。

方言和王朦下午登门拜访汪曾其,静静地坐着,等他慢慢看完。

“小方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啊。”

“王朦说的一点也没错,你这个人就是爱进步,不需要别人拿鞭子抽,自己就会鞭策自己,真的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汪曾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眉毛上扬。

方言会心一笑,“您太过奖了。”

汪曾其道:“一点儿都不过,如今能像你这样写乡土小说的作家不多了。”

方言耐心地听着,才明白其中深意。

近现代华夏文学里,最发达、成就最高的门类,就属乡土文学。

追溯起来的话,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