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贞观公务员> 第157章:武氏的野心何至于此哟!(二合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7章:武氏的野心何至于此哟!(二合一)(1 / 5)

公元684年。

这一年,就能够看出来武氏的野心了。

中宗李显被大臣们扶持登基为帝,改元嗣圣,结果这中宗的屁、股还没坐热乎呢,武后废中宗,立睿宗,改元文明;随后,武后又改元光宅。

大唐的皇帝,武氏说废就废了。

李世民好几次提出废太子的时候,都被大臣们极力阻拦,最后没能成功。

结果也正是因为他提出了废太子的想法,以至于让李承乾担惊受怕,最后不得不走上谋反的道路。

而武氏却能废了大唐的皇帝,另立新君。

就问你。

牛不牛?!

当然,史书上看,主要还是这李显也不当人子。

刚当上皇帝,就想着提拔自己妻子的娘家人,扶持娘家人上位。

武氏又是依靠什么把持朝堂的?

不就是武家的人嘛。

武三思、武承嗣等人,提拔了武氏的人,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结果,儿子刚登基为帝,就也学她这一套!

这能忍?

武氏表示忍不了。

直接就让裴炎、程务挺等人进宫,废了中宗李显,立雍州牧豫王旦为皇帝。

然后,睿宗居于别殿,不参预政事,政事皆取决于太后。

这时候,武氏才舒服了。

她本来以为中宗李显比较听话呢。

结果,李显登基为帝之后,就开始了幺蛾子。

这么一比较起来。

李治当初确实是一位枭雄。

忍了长孙无忌等人,忍了六年。

六年啊!

你们可知道,李治这六年来,是怎么过来的吗?

他要是一开始,就对长孙无忌等人不满,完全不听他们的,那估计也会和李显一样,被废了。

反正,这李家也不是只有李治一个人。

李治不听话。

李承乾的儿子总听话吧?

李治却能够忍六年,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威望,培养自己的亲信,坐稳皇位之后,再对长孙无忌等人下手,彻底掌控皇权。

李显明显就不如他的父亲了。

最后也就被武氏给废了。

不过,这一年,倒是有一个制度,值得借鉴。

陈平安能够记得这件事情,也是因为当时议论武氏的帖子里面,有不少她执政期间,做出的功绩。

不错,别看武氏以皇后之身,最后夺了李家的天下。

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武氏执政期间所做的政绩也不小,当然呐,骚、操、作也不少!

以至于最后没有将帅之才镇守边关,一些外族人纷纷趁机自立,脱离了唐朝的统治。

李治时期打下来的江山,扩大的版图,慢慢又缩回去了。

说到底。

武氏得位不正,需要用尽手段来巩固自身的地位,登基为帝的时候,年龄也比较大了,精力不如以前,再加上,还养了面首,那里还能内圣外王啊!

不少政绩,其实也都是对内的手段。

比如推行科举制度,还有糊名考卷,为的还不是防止那些世家大族们扩张势力嘛。

其中,光宅元年,也就是李治死后的第二年,她要临朝称制的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权柄,建立了一個官署。

光宅元年九月,唐置左右肃政台。

左肃政台本御史台,专知京师百官及监诸军旅;右肃政台乃新增机构,专知诸州按察。

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使,秋曰廉察使,以删定的四十八条科目监察州县官吏。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监察御史、使臣出巡,一般为承诏出使,奉敕乃巡。

每年定期出使,乃武则天始创。

这么做,就是为了巡查天下,用酷吏来镇压那些反对她的人。

看起来,是为了地方上的稳定,实际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柄,是为了削弱反对者的声音。

可谓是手段高明而又强硬,当真是枭雄之手段。

连狄仁杰这样的忠于大唐的大臣,都只能暂避锋芒,不敢劝阻。

武氏之强盛,野心之大,可见一斑。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氏改唐为周,正式称帝,地位已经巩固,即停止定期出使,仍改为奉敕乃巡。

风俗、廉察使实际是大唐最早的地方监察使职,光宅至延载年间是唐监察使职制定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之前,此前巡使,只是皇帝派遣监察地方的临时差遣官。

监察使职已有固定名称、固定时间出巡,逐渐制度化。其后监察使职发展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有印信、治所,常驻地方,并有废置官吏等等大权。

陈平安觉得这个每年巡查天下,是可以的,但是直接废置官吏等大权,是不能给的。

武氏那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柄,用的人,也都是支持她的人。

若是李世民拿来用,那就不能给罢免官吏官职的权力。

因为一旦如此,监察使权柄过大,很容易成为朝堂之上实力最大的官署。

这么一来,一家独大,要么成为众矢之的,要么权力自下而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