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苦笑着向赵旻作揖。
“主公,且不提巴东郡而今大乱方定、民心不稳,仅车马行1事,某等便须有大量人力。请主公明鉴。”
赵旻心领神会。
陈群的意思是:南郡终究不是赵旻的地盘。
不同于毗邻南阳郡、甚至是宛城的襄阳城,秭归位于巴东、汉中、南郡的3郡交汇处,赵旻若想在彼处建车马行,要从何处去寻信得过之人?
注意:卫府车马行,是由赵旻提供薪俸、兼备细作职能的卫府下属机构,相当于朝廷的衙署。
但明显有别于皇城司、锦衣卫、东西内厂、粘杆处等等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车马行就是车马行。
顾名思义,车马行就是送货运货、提供车马乃至搬运工租赁的地方。
其主营业务只有接货、送货、租赁车马及搬运工、记货运量以监督工坊并与其结算。
至于体察民情、打探情报,那只是车马行上下人等顺便之所为,绝非主业。
而且,车马行所打探的情报,仅限于吏治、民情、民生等方面,也就是刺探舆情。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儿,不管古往今来,还是世界各地,许多大秘密,往往夹杂、隐藏于这些舆情之中。
所以,车马行与后来曹魏、孙吴君主偷摸设立、从事特务行动的“校事”,有根本区别。
所谓校事…
校事1职,是曹操最早发明,用来监察百官。
随后“校事”被孙权照搬。
秦代有御史台,两汉又加设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1起负责“纠察检举”。
但随着相关规则的完善化、制度化,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便不能再被君主随心所欲地驱使。
所以,3国君主认为,其有必要成立“新的特务机构”,使之完全听命于统治者。
校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校事”全称是“中书典校事郎”。
翻译得通顺1些,就是“典校事中书郎”,亦即“掌管特务工作的中书郎”。
言及此事,便不得不说1下“宦者”,也就是“宦皇帝者”,通常被称为“宦官”。
中书、秘书、尚书在最初时皆是君主身边掌管文书的贴身小吏,属于“宦皇帝者”之列。
中书郎即位于此列。
这些皇帝身边的笔杆子,也往往会发展成新的权力机构。
东汉的尚书令,已经取代司徒成为实际的宰相,尚书台则成为权力中枢;
至魏晋时,因尚书台权力过重,“总领纲纪,无所不统”,权势甚至过于昔日3公,因此曹丕、曹叡强化秘书监(即中书监)、中书令之权以削弱尚书。
但话说回来,中书令同样是皇帝的笔杆子。
到明朝的“翰林入阁”、以及清朝的“军机处”,则是该制度发展的顶峰。
1言蔽之。
因为“中书郎”并非高官,因此特别方便君主驱使;
“典校事”又赋予其“纠察弹劾”的职能,故中书典校事郎(校事)便成了3国君主加强自己统治的有力武器…
这1点,也符合特务的核心特征,校事可以算是皇城司的老祖宗。
赵旻前世身为大内保镖头子,实则同时也是特务头子…校事其实是赵旻前辈同行。
所以,赵旻对车马行的规划、设定很科学。
介绍完毕车马行职能、3国的特务机构,咱们言归正传。
完全领会了陈群精神的赵旻,对陈群之言哑然失笑。
陈群不懂特务,赵旻这个特务头子还能不懂?
“长文多虑也。长文在襄阳城可有住所?”
赵旻的意思是…
我赵老师要开课了。
这次换成陈群心领神会。
于是乎,赵旻将3部卫府铁骑交给赵虎,令其人择郊外良地扎营后,便带着赵旭、荀攸2人,随陈群来到了陈群位于工坊旁边的独院之中。
由赵旭把守门户,3人坐定之后,赵旻为陈群详细讲解了1番特务吸收成员的模式、运作机制…此类内容易被河蟹,故而此处不再赘述。
诸君如有兴趣,可看1看戴笠(没错,就是戴雨农)的《政治侦探》,抛开其中的诡谲不提,这本书全是干货。
赵老师的课有1个特点:干货极多!
因此,荀攸、陈群,甚至看守门户的赵旭,都大感听君1席话,白读十年书…啊呸!
3人均大感受益匪浅。
陈群只觉自己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的想法错得有多严重。
因为,车马行本来就应该建在非我方的地盘。
注意:满宠在凉州大建车马行之时,凉州还未曾被赵旻收复,甚至可以说,正因有满宠建立的车马行,赵旻才得以顺利收复凉州。
由此可见,陈群的能力要逊于满宠,其人只适合做谋士出谋划策,却不适合独当1面…
马谡就是陈群这种人。
赵老师刚刚讲完课…
1众鼻子比狗还灵的荆州豪族,便匆匆堵住了陈群院门…
显而易见,这些人前来请赵旻赴宴,但又怕赵旻爽约,故而先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