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让一个个粗壮的汉子感到莫名的兴奋,坚硬而又锋利的长刀可以让一个勇敢的猎人收获更多的野兽和皮毛,还有那清香扑鼻的茶叶,让吃惯了肉食的部落人群得以消化油腻的肠胃,更不要说能烹饪各种美味的香料,以及可以腌制大量肉制品的低价盐巴,都让他们苦逼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嗯,这大概就是那些政府官人所说的,“沐浴文明世界的阳光,感受文明世界的生活,继而皈依文明世界的统治”。
火枪和火炮的武力威慑,强大的经济吸附力,经过这多年的整顿,西伯利亚地区的各个部族基本上已经接受了渤海国的统治以及这些外来移民在政治和经济地位上比他们高一个层级的现实。
那些脑子灵活的部分移民生意经着实念得不错,通过农产品与山林部族人换取贵重的貂皮、狐皮、熊皮、人参、木耳、砂金等商品,然后他们转手就可以到城里的大毛皮收购商或者渤海王室控制的内府收购点以稍高的价格卖掉,这中间的利润空间还是比较丰厚的。
另外,他们也会从城里进一点小商品到部落中售卖,比如烧酒、烟草、火药、食盐、香料、金属刀具及其他一些日用品。这些小商贩们,以充当二道贩子的角色来赚取差价,那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为了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渤海国除了将山林中的部落民都给清理出来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辽东、朝鲜、日本,甚至地狭人稠的江南地区招揽移民。
渤海国政府对移民的政策也很优容,不仅提供全程的移民运输工具--一般是雇佣齐国的商船载运移民,而且还为每一名到来的移民分配四十亩土地(需要为政府无偿服役三年)。在偿还了政府的贷款后(一般是各种农具、牲畜或者兴建的房屋),还能以每亩三块钱的价格继续购买更多的土地。对于政府拨给移民的土地,前五年完全免征各种赋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收取。
不得不说,渤海国的移民政策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对那些无地或少地的汉地佃农而言,可以获取一份能传诸于子孙后代的土地,无疑会激发他们的冒险精神。
什么,渤海之地太过蛮荒和苦寒?
那又如何,总比手无一钱,家无片瓦,身无立锥之地的无依生活要多一丝期盼不是?
经人口普查(仿齐国模式,每十年定时清查国中人口数据),截止到1720年,渤海国治下已经有四十一万三千余众--当然,还有一些隐藏在偏远茂密山林中的部落尚未清理出来,在整个岭北地区,妥妥的“大国”之列。
不过,这四十多万的国民中,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有女真人、汉人、朝鲜人、日本人、喀尔喀蒙古人,还有当地众多的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和布里亚特人等少数民族。
其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最高的当属女真人和汉人,前者乃是王室统治阶层,后者则因为齐国和北明的影响和干涉,掌控了渤海国绝大部分政府官员职位和技术岗位,同时也在国家经济上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并与女真人长期通婚,彼此几乎融为一体。
因为长期接受齐国和北明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整个渤海国各个方面均受两国深层次的影响。甚至还在齐国的默许下,渤海、东丹和北明三个国家还针对秦国签订了一份军事互助同盟,相约彼此遭到秦国的攻击后,都有义务展开军事行动,向秦国发起反击。
在这三国中,自然以实力最为强大、人口规模更多的北明为主导,在不触碰齐国构建的远东新秩序前提下,北明俨然成为整个外东北地区扛把子,充分享受一把“万国来朝”的满足感。
渤海国所占据的领土虽然极为广阔,东起锡霍特-阿林山脉,西至叶尼塞河附近,南至黑龙江、大兴安岭、漠北一线,北抵勒拿河、安加拉河(东西横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但其辖下人口太少,绝大部分地盘根本无法实际掌控,只是在齐国人描绘的地图上,大致给他们圈出了这么一片广袤的国土。
在这种情势下,渤海国近年来也没太大的扩展欲望了。第三代国主瓜尔佳·僧格遂准备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要积极夯实内部基础,大力开展国内建设,并加紧移民和鼓励国民多多生仔,竭力消化目前掌控的领土。
尼玛的,骑着马跑上一两天的时间,都见不到人烟,再扩张更多的领地,也没人来填,反而白白消耗国力,这就显得有些穷兵赎武了,可不是一位英明君主所该做的事。
诚然,齐国人也说了,若不趁着俄人无力戍守西部领土,加紧向西扩张延伸,争取将国界线推到叶尼塞河,一旦对方积聚了足够的实力,必将对渤海国构成严重的威胁。
但问题是,伱们齐国人对我们援助的物资并不足以支撑我们持续进行扩张,而且随着越来越往西边推进,补给线也是越来越远,从黑龙江入海口到北海地区,距离超过三千公里,就算以沿途诸多河流为运输通道,但水陆不断交替转运,一趟下来最少也要花费两个多月。更不要说,每年的十月至次年三月,万里冰封,河流上冻,还无法进行运输,若是战事吃紧,只能依靠自身积存物资来勉强支撑。
所以,渤海国在持续扩张数十年后,便想缓口气歇歇,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