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其他类型>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第264章 坡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4章 坡县(2 / 3)

两段,更是差点阻断了荷兰人往返欧洲的海上通道。

战后未几年,齐国便从柔佛素丹手里获得了淡马锡岛的经营开发权,靠近外海的地方被建起了一座功能设施齐全的港口城市。

为了与荷兰人竞争,齐国人还特意将淡马锡岛设置为对所有船只开放的自由港,让途径马六甲海峡的众多商船选择停泊在淡马锡岛,以避开荷属马六甲当局的繁重税收。

后来,随着淡马锡岛的商业日益繁盛,往来经停的船只数不胜数,齐国人发现这里确是可以赚大钱,无尽的财富在这里涌动。于是,齐国便索性直接掏出两万汉洲银元将这座岛屿强行买下,成为齐国辖下的海峡总督区。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齐国又相继从柔佛王国手中取得林加、廖内、宾坦、巴淡等数十座海峡附近的岛屿,进一步加强了马六甲海峡东侧海域的控制力度。

汉兴十四年(1684年),齐国为使海峡总督区背后拥有更为广阔的战略纵深,强迫柔佛王国将柔佛海峡北岸的大片土地割与齐国,逼得他们不得不将都城迁往更北的内陆地区,以避齐国锋芒。

八年前,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荷兰人,便“主动”从南洋地区撤退。他们通过协议将包括马六甲在内的一系列领地都全部交给了齐国人管理。

至此,马六甲的衰落,淡马锡岛的兴盛,已不可逆转。

齐国之所以对淡马锡这座岛屿这般看重,那还得追溯到太祖皇帝时期。

不知是何原因,从未踏足过淡马锡岛的太祖皇帝却一直都对这座小岛情有独钟。在海军发展稍具规模后,便迫不及待地从柔佛王国手里索取了这座岛屿。

有时候,人们不得为太祖皇帝超远的战略眼光和布局为之叹服。

随着齐国造船技术的发展进步,船舶的体积与吃水开始日益增大,尤其是近年来所建造钢制轮船,吨位和排水量更是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很多过去的优良港口,开始变得不适合大船停靠。而海运贸易的数量级暴涨,也对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面朝大海的淡马锡深水港,就在这些方面上,远远胜过了只有狭窄河道的马六甲城。而过去曾被中小型商船所喜爱的柔佛海峡,也可以继续为小船提供必要的临时避风港。

仅从这点来看,淡马锡岛就远超马六甲海峡任一港口。

同样,就军事方面的用途而言,淡马锡岛的意义也远超其他港口。齐国已成为一个纵横七海的超级海上强权,分布全球主要沿海经济区的利益维系,都需要齐国海军的随时保护,而淡马锡岛的深水港,自然也是战舰经常光顾的宝地,为齐国超过六成以上的贸易往来保驾护航。

早在许多年前,太祖皇帝曾给这座岛屿起了一個很“土”的名字,叫坡县(其实是源于马来语的“sgapura”,音译为新加坡)。以这座岛上地势低平、遍布森林、沼泽的地理环境而言,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但太祖皇帝威望甚高,口出宪言,自然无人反对。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称呼这座岛屿为淡马锡,虽然这个名字也是马来语,但好歹听着有那么一丝丝“风尚”之意。

泰平二十二年(1726年),为了进一步消除地方土著文明和原有文化印迹,内阁将淡马锡重新命名为汉口,其寓意不言而喻。

目前,整个海峡总督区包括坡县、龙门县(今巴淡岛)、归安县(今宾坦岛)、令支县(今林加岛)、永嘉县(今马来西亚新山市)、历阳县(今马来西亚古来县)、德兴县(今马来西亚哥打丁宜)、乌程县(今马来西亚笨珍县)这八个陆续设立的县份,人口规模约十三万余,在整个马来半岛也算是“人烟稠密”之地。

不过,要是对整个总督区的人口分布数据进行一番细细琢磨后,就会发现,这么一大片土地,面积约一万五千余平方公里,坡县就占了总人口的近五成,差不多有六万三千余,而柔佛海峡对面的永嘉县则有四万五千余人,剩下的六个县的人口加在一起,也不过将将两万人,绝对是地广人稀的。

不过也是情有可原,汉口所在的坡县是政府精心打造的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更是总督府所在地,自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人口。而永嘉县则是原柔佛王国都城旧址,为土人开发了数百年,已是熟地,也获得了不少外来投资和移民人口。

至于其他那些个岛屿县或者沿海县份,大部分地方都不是啥住人的好地方,茂密的原始森林占据了绝大多数面积,另外,还有沼泽、草甸、丘陵、滩涂也随处可见,若是不经过一番大力整治和开发建设,根本不可能适宜人类生存,更遑论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

当潘广峰下了船后,在当地诸多官员的亲迎下,乘坐一辆豪华马车,前往城中贵宾楼下榻。

“历数十年,汉口城的城建已颇具规模了,若是论繁华程度,怕是丝毫不亚于永安(原巴达维亚,即雅加达)和广宁(今爪哇岛芝勒贡市)了,就是与本土一些大港重埠相较,也不逞多让。”透过车窗,潘广峰看着街道一侧林立的大楼和如织的人流,甚感欣慰。

“身为汉口之父母官,能得潘大使赞言,下官是倍感荣焉呀!”坐在对面的坡县知县穆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