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见魏同友能文能武很是欣赏,便提拔他成了二龙山把头(众多小首领之一)。 魏同友伤好后,就托人打探震天镖局的情况。当得知震天镖局全部惨死,自己娘子被扒光了悬尸城楼,差点没疯癫。 浑浑噩噩沉寂数月后,魏同友才慢慢走出阴影,但人也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他知道自己现在没有能力杀掉杜源,只有培植自己的势力,才有希望为震天镖局数百口人报仇。 仇恨没有挂在嘴上,而是将之深埋心底。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一日,二龙山的哨探得知山下来了“肥羊”,急忙告知了首领郑山,郑山闻之大喜,留下魏同友守家,自己带了数百人,准备再“劫富济贫”一次。 谁曾想,这次的肥羊却是锦州富商设计的陷阱,目的就是要趁机剿灭二龙山的匪患,保证商路畅通。 郑山不知有诈,被数倍敌人围杀。等魏同友接到消息,带兵来援时,郑山及数百人手下已经被乱刀砍死。 郑山及数位把头一起阵亡,魏同友身为把头,顺理成章成了二龙山的首领。 魏同友成为首领后,对二龙山进行了一次改革。整编了队伍,使之更加军事化。利用二龙山后山的空地,施行了屯田,实现了自给自足。派出了部分心腹下山,改头换面与周围县城的商户做起了生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窘境。对过往的富商不在是穷凶极恶的全部抢夺,而是改成了按照商品总价,进行“合理的税收”。贿赂锦州武官,购买汉朝制式装备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同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了钱就开始招兵买马,有了兵马就开始扩大地盘。 仅用了十年时间,魏同友手下就有兵马六万多人,地盘也以二龙山为中心,扩张到方圆数百里,覆盖十几个县城。 当石守信发现二龙山做大,想要发兵围剿时,却惊讶的发现,现在的二龙山,已经不是他想撼动就能撼动的了。不但兵马众多,而且粮草丰足,最重要的是,武器装备极为精良,竟然都是汉朝的制式甲胄,还和州郡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凭借他一州之地的兵马,无法对二龙山产生太大的威胁。 以前的二龙山,是官兵打击的山匪。如今却由暗转明,打起二龙山的大旗,堂而皇之的在各个县城做生意,官兵见之不但不敢阻拦,有时还刻意避让,甚至是讨好,唯恐触了霉头,遭受无妄之灾。 官与匪之间,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定义。 就算是这样,魏同友也没敢打起反旗,少年生活让其学会了隐忍。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自己,才是硬道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么浅显的道理,魏同友自然知晓。 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要学会隐忍,学会韬光养晦,堂兄的话犹言在耳,让魏同友时刻警醒。 魏同友觉得:皇上贪恋美色、昏聩无能;朝堂朋党林立、党争不断;内有宦官乱政、外有奸臣当道;地方贪腐成风、百姓民不聊生。如此局面,读史鉴今,已经是乱世之兆,现在差的就是一个开启乱世的契机。 皓月历243年,对新汉帝国而言,可谓是多灾多难。多地暴雨不断,伴随着海啸和泥石流,使得沿海和多雨地区一片泽国。内地蝗虫漫天,莫说是庄稼地了,就是街头巷尾都铺了一层又一层,百姓颗粒无收,还要应付官府的苛捐杂税,卖儿卖女者有之,易子而食者有之。还有数地地震山摇,毁坏房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当地官员对此视若无睹,民怨四起咒骂世道不公。 不少世家大族借机买卖人口,或是充做佃户、或是投放矿坑、或是卖入青楼、更有甚者肆意凌辱、屠杀灾民。 天灾可怕,人祸更甚。官府对此视若无睹,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