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大明开荒团> 四五章 科技孵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五章 科技孵化(1 / 3)

鲁平发明水泥,获奖2000两白银,连帮忙的四个人都获奖500两白银。这个消息在中华日报一登出,立刻引起了轰动。

《明报》和《新青年》两份报纸,率先引燃了论辩大战。

大明本来对报纸管控极其严格。印刷品议论朝政或者边防,下狱、杀头都有可能。

可是到了万历末年,朝廷乱事缠身,皇帝懒政不临朝,各级官员缺编严重,结局就是:大明进入了一个开明的时代。

开荒团的《中华联邦日报》,现在转移到上海,更名为《中华日报》。因为有开荒团的背景,这报纸消息灵通,笔锋犀利,最开始发行1000份,一个月后,就是5000份。到现在创立半年多时间,发行量已经达到每期四万六千份。

后世一份报纸几百万份发行量也不稀奇。可是这个时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这两万多份报纸发行量可相当了不起。

每天都有快船快马,把报纸向各个方向送去。每份报纸四开,各个城市定价不等。京师的定价是每份20文,相当于后世二三十元,这已经不是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了。

可是京师硬是有2000份订阅,而且还在稳步增长中。

花个几十,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达官贵人真不差花那几十。高档的茶坊酒肆也不差那几十。再后来低档的茶馆,就出现了读报人这个行业。

李易是没打算把报纸当盈利性行业来经营的。可是陆绍珩不干。他觉得文人的字不能搞得不值钱。

李易无法,也就随他去了。

李易这性格就是个大而化之的性子,反正大致的路子我告诉你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怎么搞,你自己决定吧,也算用人不疑。

结果陆绍珩的来钱道多了,第一就是各地豪商的加急订阅。

现在这个时代,信息就是金钱。山东的一个小商人,就是看到小作坊主要移民台湾种棉花的信息,抢先收拢了两万优质灾民,就是人正壮年,儿女很少的,每天就搭了点儿粮食,带着这些人沿运河南行,结果那些懒作坊主每500人给了他30两好处费,一下

让这个商人赚了1000多两银子。放在后世就是百万富翁。

这个励志故事,让许多人迷上了挖掘琢磨《中华日报》,这才真的是报中自有黄金屋呢。

陆绍珩就靠卖报纸,就已经大幅盈利了。

李易很想告诉陆绍珩,还可以登广告赚钱,几次欲言又止,后来干脆不提了。因为他有一次正碰到冯梦龙登门求把自己的《醒世恒言》连载在报纸上,陆绍珩居然还要收钱,冯梦龙居然没有一点儿要稿费的意思,在讨价还价,希望少交点钱。

李易当时就有些晕,这陆绍珩一个品德高尚的文人,怎么一转眼就充满了铜臭呢?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亏得李易对冯梦龙那是久仰,才做主免费连载《醒世恒言》,冯梦龙连连道谢。李易总算明白了,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什么版权法。文人作品,都是互相传抄,想刊刻成书,个人谁敢?万一书里那一句犯了忌讳,灭九族的大祸都可能摊上。

可是人家陆绍珩不怕,自己看好了,啥都敢发。大明官府,哪个敢到上海报馆抓人?不用说上海,在南京新江口,也没人敢惹人家报馆啊。难道还想给皇帝惹点儿麻烦?

看着陆绍珩的《中华日报》风光,许多读书人忍不住了。这不能让他一枝独秀,专美于前。咱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南京很快就一帮子年轻人搞了一份报纸《新世界》,领头人就是张岱和王月生。

张岱世代书香,家财万贯。王月生的剧院已经开张营业,日进斗金。王月生不仅长了一个好模样,一副好嗓子,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这王粉都是铁粉,还是高知,《新青年》一发行,就成了大明年轻知识分子的阵地。

一时间,洛阳纸贵,虽然局限江南,局面小了些,可是订阅直追《中华日报》。再加上人家王月生是李易弟子,起码人家王月生这样说的,《新青年》直接就在新江口落地了,既然有了保护伞,报纸也是大放厥词,百无禁忌,大受青年人的追捧。

《明报》则是半大明官方的报纸。由南京翰林院主办,都是饱读诗书的

学究,自然看不上《新青年》,打嘴仗多是这两家报纸,《中华日报》一般置身事外。

可是一般情况下,扔炸弹的都是《中华日报》,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一次,两家报纸辩论的就是重奖工匠该不该。

可是辩论是正常的,很快辩论就升级到针砭大明的等级制度。

《新青年》从杜方改良纺织机器,到底具有多大商业价值谈起,质疑把工匠放在社会最底层合适不合适。

《明报》则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太祖的规矩,那是可以随便质疑的吗?

可是你扣再大的帽子,奈何这帮年轻人有李易做靠山,根本不怕,语言是越来越犀利,最后终于发展到彻底质疑国家大政方针了。

这一下这《新青年》是出够风头了。尤其是王月生,一个女子,笔锋犀利不下须眉。而且别人是笔名,藏了身份。王月生是女子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直接就是王月生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