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率军来到允吾城前之后,很快就发现这势必将是一场十分艰巨的战斗,且不说他现在是否真的有决心要去攻下允吾城来,即便他真的具有这样的决心,恐怕也是打不下来这允吾城的,更何况董卓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攻城的决心。 决心这种东西有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你可能真的拥有着去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但是如果你缺少决心,缺少真正想要去完成这件事的信念,那么你很可能就会一事无成,无法去完成这件事,而如果你拥有坚定的信念与决心,那么即使你暂时还没有能够去完成一件事的能力,但是这些决心与信念也会帮助你获得超出你原本所有的强大力量。 董卓在许多方面其实一直都不算差,不管是他个人的武力,还是战场的作战指挥能力,以及一些大的政治局势上的掌控,他若是真的安心去做,即使在东汉末年这个群英璀璨的时代里,绝大多数人也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可偏偏现在的董卓其志已经不再像是年轻的时候那样简单的了,特别是皇帝将他原本的军权剥夺之后,当他意识到自己努力数十年的所有积累都随时有可能被别人一句话就完全毁掉之后,他的内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有些心理上的变化是非常微妙的,会在短时间或者长时间的过程之中逐渐影响和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处事风格,而董卓现在的心理也在黄巾之乱后发生了某种深刻的变化,他已经不再是原先的那个董卓了,但是那个全新的董卓还没有完全形成,只是在他的心中有了一个雏形。 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董卓率兵来到允吾城之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攻城,甚至连攻城武器都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建造,因为很多比较大型的攻城武器是没有办法长期运输的,只能够就地取材建造,或者是将一些重要的零部件运送到前线,然后再根据实际的需要去进行组装。 董卓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攻城武器的建造和组装,其实就是压根没有下定决心要进行攻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做做样子而已,能够拖一点时间就拖一点时间,在他看来是否能够攻下允吾城一点都不重要,即使拿下了允吾城,即使抓住或者杀死了韩遂,即使平叛了韩遂所领导的叛军,对他而言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帮助,功劳最终会是谁的根本不好说,说不定就是压根没怎么实际上过前线指挥的张温的,那老小子什么都不懂,坐在大帐之中就能够领下首功。 而自己即使出生入死,拼死拼活的完成了这本就极其困难的任务,最后也得不到多少实质性的奖励,董卓他也看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像他这种出生的人,是永远不可能进入到东汉的核心权力统治圈之中去的,他缺少很多很多的政治资源,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他这一生似乎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无法弥补那种宛如鸿沟一般的差距的。 韩遂的守军看到董卓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只是将部队懒懒散散的部署在城外一定距离的地方,于是便将情况上报给了韩遂,韩遂一开始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脸上还难免的露出一些惊讶之情,毕竟他这边孙坚冒着极大的危险都要亲率部队来进攻自己最为核心的区域,虽然说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孙坚的部队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和冲击力还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的。 如果董卓这个时候也选择全力攻城的话,自己还真不得不分出一些精锐部队去防守董卓那边的进攻,即使城外的山中有不少的西凉骑兵,但是董卓这人非常熟悉西凉骑兵的特点,真要与他正面作战,即使是西凉铁骑也不一定能够占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遂也不会轻易的下令让城外的西凉骑兵出动,他们的主要作用其实是骚扰和威慑敌军,很多时候不全力出击反而比全力出击的效果更好,因为只要你一直存在于其军队侧翼,那么对手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提防这些西凉骑兵。 他们其实就像是韩遂的其中一手底牌,不到关键时刻是不会轻易打出来的,对方知道你有这一手很厉害的牌,只要你不用就是一种战略威慑,而一旦你使用了,那么他的威力就兑现了,对方反而就能够更加轻易的去进行战场部署了。 而现在既然董卓不发动进攻,那么韩遂就正好以不变应万变,反正他作为防守方占据着地形优势,事实上是占据着主动权的,尽管董卓什么时候进攻他无法掌握,但是他却可以做到随时能够去反制董卓的进攻,而那些西凉骑兵正是最好的反制底牌。 如果董卓真的发动猛攻,在正常情况下韩遂也不会去动用那些西凉骑兵,最多也就是派出一小部分不时的保持对董卓侧翼的骚扰,刷出一些战场存在感,但也仅此而已,让董卓分心,没办法全力去攻城,如果董卓真的能够做到破釜沉舟,让全军猛攻允吾城,那么那种情况下董卓的进攻部署必然会出现很大的缝隙和漏洞。 西凉铁骑只需要寻找一个最好的时机从侧翼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对董卓的部队造成非常巨大的打击,而这些西凉铁骑越沉得住气,越能够找到最好的进攻时机,其威力就越大。 这就像是很多时候埋伏的弓弩手不会在敌军刚进入射程范围的时候就立刻发动进攻,而是要等敌军进入到最佳射击距离,保证他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离开攻击范围时才会发动攻击,这样就能够给敌人造成最大的伏击伤害。 当然这其中要沉得住气是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