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回到国内歌手这边。
首发歌手里有一位叫海来阿森。
起初只是众多网络歌手中的一员,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声乐教育,也未曾在唱片工业的熔炉中历经锤炼。
孙云在听海来阿森唱歌时考虑跳过,但最终出于“礼貌”还是选择了听完。
他对海来阿森的评价是:一个是“没声”,另一个是“累”。
“没声”,这一评价直接指向了海来阿森在发声上的困扰。
在演唱过程中,他似乎难以稳定地发出足够响亮且清晰的声音,尤其是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即副歌时,声音显得尤为嘶哑无力。
他的这个独特唱法,孙云浩有看到过网友的形容。
很搞笑的一个词语,叫“痰腔共鸣”。
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海来阿森在演唱时声音中夹杂的某种不纯净感。
仿佛有一团老痰卡在喉咙里,让人听起来感觉喉咙不适。
以至于有网友直指节目组邀请他是在“自毁招牌”。
另一名首发歌手叫王泷,他的身份不仅是一位歌手,??还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创作人。
网上有句对王龙的评价非常有名:王龙给人一种所有都不错,但是vocal撑不起来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说他名气大,但在唱功、音准、音域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孙云浩很认可这句话!
作为主流歌手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泷也算是揭开了华语乐坛的遮羞布:主流歌手普遍没有唱功,靠修音和混响活着!
目前的华语乐坛,这样的歌手是非常多的。
在当今的音乐产业中,修音与混响技术几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音乐作品增添了光彩,也掩盖了歌手们真实的唱功水平。
许多听众在享受cd、音综节目乃至现场演出时,往往被这些经过精心修饰的声音所迷惑,难以分辨其背后的真相。
王泷的经历与困境,无疑是当前华语乐坛众多歌手的缩影。
在这个被修饰之声包围的环境中,许多歌手开始忽视对唱功的锤炼与提升,转而依赖技术手段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对于王泷在《歌手》第一期的表现,孙云浩认为王泷虽具备一定的唱功和练习基础,但在细节处理上仍有提升空间。
低音的不稳定和中高音区声音质感的不足,正是他当前需要面对并克服的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实则关乎到歌手整体演唱水平的提升与突破。
而解决之道,则在于更加专注和系统的练声训练,针对个人短板进行刻意练习,以达到技艺的精进与完善。
还有一位首发歌手叫杨琳琳,也是主流歌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孙云浩对她了解的并不多。
她在《歌手》第一期排名第六,孙云浩觉的她的失误蛮多的。
她在演唱时的紧张显而易见。
这种紧张,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她的歌声,让每一个音符都似乎承载了额外的重量。
尤其是当她尝试挑战那句高难度的拉长音高音时,那份对完美的渴望与紧张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导致了气息的紊乱。
原本应该如天籁般悠扬的高音,却因此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让人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演唱状态的影响外,整首歌的编曲也未能为杨琳琳的表演增色添彩。
相较于原版,改编后的编曲显得平淡无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显逊色。
孙云浩看到有个知名乐评人炮轰杨琳琳。
直言她就是ktv水平,不配叫歌手,能红是因为长得好看。
孙云浩觉得这句话有点过了。
杨琳琳虽然在《歌手》上失误蛮多的,但实力还在,远没有他说的这么不堪。
此外,还有来自乐队圈的二手月季。
孙云浩知道这个乐队,江湖上流传一句话:“没有十年精神病,谁听二手月季啊?”
二手月季要上歌手,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我听二手月季是因为我有病,但我不想让外国人知道我有病。”
说白了就是上不了台面,观众不想让他们出去丢人现眼。
甚至攻击起了节目组,直言他们乱选人。
连“殡葬一条龙”的也能上《歌手》,外国歌手没“送走”,反倒把自己这方的歌手全送走了。
对于二手月季上《歌手》,孙云浩个人认为没毛病。
从节目组的角度来看,《歌手》的回归不仅仅是对原有模式的简单重复,更是一次对自我可能性的深度挖掘与探索。
节目所展现出的“跨圈层”特质,更是对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深刻洞察与回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圈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们的兴趣与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因此,《歌手》节目在保持音乐本质的同时,也积极尝试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这种跨圈层的尝试,不仅为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也让观众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不同文化、领域的魅力与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