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吃的都是苞谷子。
十月后,牲口的主食,就成为了煮过或者没煮过的红薯了。
喂稻谷的情况要少得多。
基本上一年下来,也就用个两三百斤稻谷而已。
每年,粮仓到新稻谷出来前,都还能剩下两三百斤没吃完的。
这两三百斤稻谷,都是特意留下来的。
许多小农民,那都有个习惯。
每年,都会在粮仓里多存上一些粮食,以防明年有什么天灾之类的。
每年没吃完的沉粮,人到是不吃。
在新谷入仓前,都会清理出来,留着慢慢喂牲口。
只有在去年存粮多的时候,陈国富他们才会在新的一年,新粮入仓前,把新稻谷给卖上个几百斤。
毕竟存太多了没啥用不是?
粮仓打开后,陈锋伸手接过代容递过来的撮箕。
然后撮了撮箕稻谷,端出来后,到进代容牵着的袋子里。
撮箕不大,陈锋撮了差不多七八次,才把袋子给装得差不多。
估摸着有个接近六十斤。
等陈锋从新把粮仓封好的时候,代容已经把袋子楼收紧,然后用绳子给捆好了。
背篼有点小,满满一袋子稻谷没办法直接放进背篼里。
因此,满满一袋子稻谷,被横放在背篼上。
用拉绳稍微固定一下,陈锋背着就去村里的打米房。
现在的打米房,设备比起小时候,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陈锋还记得,以前呢,挑着一挑稻谷到打米房打米。
那时候的机器老旧,好像是碾压的方式,来去除稻壳。
稻谷倒进打米里上边的斗子里,从过人工调节入口大小来决定打米的速度。
这打米还得打几次。
第一次打出来的米,还有许多壳没去得完。
所以,等一遍打完,还得把这些打过的大米从新倒回斗子里,进行第二次打米。
这打了两次,机器打出来的大米,一颗被打成三颗,米很碎。
而且打了两遍还没有完事。
还得用打米房准备的风箱,把打好大米给筛一遍。
这样经过反锁的步骤,才能把米打好。
每次把打好到米带回去,在箩筐最前边,都会有一小堆差点快碎成渣的米粒。
这些都是大米被打碎后,通过风箱筛选出来的那种碎得不能再碎的米粒。
都可以称为米渣了。
而现在呢,设备升级了,改成剥壳机后。
这打米就相当的简单了。
只需要把稻谷倒进进口前的斗里。
然后设备一开,最后从机器的出口出来的大米,直接就是白花花的,根本不用进行第二次。
而且呢,剥出来的大米,完整度相当的好。
也就偶尔有一些大米两端的头上,稍微被打坏了一点。
而且打完后的大米,也不用风箱给筛一筛,直接就可以带回去。
因为在大米通过机器出口后,会掉落到一块震动筛子里。
最后,一些壳啊,碎米粒啊,都会被筛选掉。
米打好了后,陈锋直接给了五块钱。
在村里,打一次一百斤的米,要么十块钱,要么把米糠留下,打米房这边不收钱。
陈锋这只有接近六十斤米,就算米糠给留下了。
但是量太少了,所以给了五块。
除了打米不要钱外,这边榨油也不要钱。
虽然榨油没有壳,但是有油饼不是?
好像所有地方榨油,只要留下油饼,那都是不收钱的。
不过很多时候,村民们都是给钱的。
毕竟每家每户,谁家没有喂猪或者喂鸡鸭的?
不管是米糠还是油饼,留下来喂猪喂鸡鸭都特别好。
一袋子打好的大米,被陈锋背回家后,直接给倒进了装大米的坛子里。
就和泡酸菜的那种坛子一样,有个半米高。
上边平时都用木头盖板给盖住的。
这玩意防潮防老鼠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