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带着陈默与依依来到东吴,一路舟行,终至彼岸。
邓芝整了整衣冠,以使者的身份前往朝中,求见张昭与孙权,而陈默则被安排在使馆暂作休息。
陈默刚在使馆安顿下来,鲁肃便匆匆赶来。
他面带愧色,向陈默深施一礼,诚恳地说道:
“陈默兄,上次之事,实乃我东吴之过。
韩当与张昭已向主公请罪,主公念他们一心为国,只是责难一番,官降三级,令其戴罪行事,此事也暂且压下。
如今见你在蜀军中有如此卓越表现,主公更是对你的能力钦佩有加,断不会再让那般麻烦事发生,陈默兄大可放心。”
陈默微微摇头,示意早已不将往事挂怀,毕竟并未遭受实质性伤害。
鲁肃见他如此豁达,心中宽慰,便热情地为他们安排住宿,恰好是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
依依望着熟悉的环境,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陈默亦感心中暖意融融,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宁静时光,在这里,他们又寻得了那份久违的快乐。
然而,平静的日子只过了两日。
邓芝前来邀请陈默,言孙权欲见他一面。
陈默心中虽有些许不愿,但也明白难以推辞,只好与邓芝一同前往。
孙权的宫殿之中,孙权与周瑜皆在。
见到陈默到来,孙权率先起身,面带歉意地说道:
“陈默先生,上次之事,朕深表歉意。
朕知晓先生当时处境艰难,也理解先生的心情。
无论先生身处何方,与朕等立场是否相同,朕皆愿视先生为友。”
周瑜亦在旁点头,目光中透着真诚。
陈默微微拱手,以表谢意。
当日晚间,孙权与周瑜却又私下邀约陈默。
此时邓芝不在场,气氛略显凝重。
孙权看着陈默,缓缓开口道:
“陈默先生,你看这江南之地,平和富足,又是依依的故乡。
先生若愿留在此间,朕可向你保证,绝不会有蜀国那般逼迫之事。
若先生不愿出战,朕绝不强求,只盼在吴国生死存亡之际,先生能有保卫家园之心,如此而已。”
周瑜也在一旁附和,言辞恳切,极力劝说。
陈默静静地听着,心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真诚。
他深知,吴国与蜀国确实不同。
蜀国的诸葛亮与刘备,心怀匡扶汉室的宏大抱负,一心想要北征曹操,收复旧地,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战争于他们而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道路。
而吴国,偏安江南,虽亦有逐鹿天下之心,但相较之下,更注重自身的稳固与发展。
陈默沉思良久,缓缓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孙权与周瑜,比划着表达了自己的决定:
“我可以留下,但我有几个条件,还望主公与都督应允。”
孙权赶忙说道:
“先生但说无妨,朕定当慎重考虑。”
陈默比划道:
“我与依依在此定居,绝不会主动出击帮东吴参与战争。
日后若曹军来袭,在东吴确实需要用人之际,我会依自己的心愿决定是否参战。
但若是与蜀军作战,我绝对不会参与,绝不能与昔日袍泽兵戎相见。”
周瑜微微皱眉,说道:
“陈默先生,这曹军来犯时您若不参战,万一局势危急,东吴岂不是危险?”
陈默神色平静,继续比划:
“我虽不愿主动参战,但若是东吴百姓面临生死存亡之灾,我亦不会坐视不管。
只是我不想卷入蜀吴之间的纷争,我只愿守护这一方安宁,而非成为战争的挑起者。”
孙权沉思片刻,而后笑道:
“先生之言,朕能理解。
先生重情重义,不愿与蜀军为敌,此乃人之常情。
朕应允先生的条件,只要先生在东吴,便是我东吴之幸。”
周瑜见孙权已应允,也点头道:
“既如此,我也不再多言。
陈默先生能留在东吴,对我东吴的实力也是一大提升,相信日后定能保我东吴太平。”
孙权和周瑜答应了陈默的要求以后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明白自己心中的心意。
虽不能说陈默完全加入了吴军,但是起码陈默停留在吴地,蜀军确实失去了一位可能潜在的强力大将,此也算一件幸事。
陈默回到住处后,将与孙权、周瑜的交谈之事告知依依。
依依微微蹙眉,眼神中满是心疼,轻声说道:
“你为了我留在吴地,可蜀地那边不知作何感想?”
陈默轻轻握住依依的手,比划着回应:
“我已离开蜀地,且表明不愿再参与战争。
我只望能在此地与你度过余生,不再被战争纷扰。
蜀地有诸葛亮与刘备,他们自会应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