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帐中后,曹操热情地招呼陈默随意就座。
随后,他让左右侍从全部退下,帐内只剩下他与陈默两人独处。这般安排,再次展现出曹操的坦诚。
他绝口不提过往之事,只是与陈默随意闲聊起来。因为陈默无法言语,所以交谈过程中大多是曹操在说话。
曹操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平生抱负:“想当年,我为了拯救汉室,毅然决然地诛杀董卓那个逆贼,那时的我,满心都是为国为民,绝无一丝私心杂念。
孤身潜入董贼营帐,险象环生,然志比金石,岂会退缩?当真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只盼能为这乱世寻得一线生机。
可后来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都是叛乱,我实在不忍心看到这种局面,一心想要统一天下。
其间,招贤纳士,广聚英才,与诸将同甘共苦,历经无数苦战,每一场战役皆刻骨铭心。
其实以我的功绩和威望,早就有称帝的机会,但念及旧情,念及汉室曾经的恩情,我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说完,曹操微微停顿,像是在回味过去。
接着,曹操又聊到魏国的情况:“汉室衰败,濒临灭亡,当时百姓食不果腹,各地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处,易子而食亦不鲜见,惨状令人发指。
幸好我接手治理,大力安抚民众,平定战乱,这才让魏国如今境内安宁,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兴修水利,开垦荒田,使得仓廪渐实,百姓有衣穿有饭吃。”
陈默安静地坐在一旁,默默听着。他心里清楚,曹操确实有不少功绩,但曹操此时所说的话,到底是真心还是为了收买人心,他无从判断。
聊天时,曹操顺便问起陈默的经历。陈默只是简单比划了几下,便不再多言。
随着交流的深入,曹操也了解到陈默对蜀国和吴国感情深厚,知道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所以也明白,以后不管是攻打吴国还是蜀国,陈默肯定都会站在对立面。
不过曹操依旧信心满满地说:“你还没去过我的魏国,要是你去魏国境内走一走,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以你的性格,肯定就不会与我为敌了。
吾之魏国,市井繁华,文风昌盛,学府之中,莘莘学子诵读经典,研习治国安邦之术。
我在此诚挚邀请你去魏国做客,四处游历一番。我不会派人跟着你,你可以自己去看看,到时候就知道我有没有说谎。”
陈默对曹操所说的魏国百姓生活状况并不怀疑,毕竟他已经在魏国生活了两年,知道魏国确实如曹操描述的那样,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稳定。
夜色渐深,曹操谈兴正浓,拉着陈默秉烛夜谈。陈默也想对这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更多的认识,于是两人便一直畅谈到深夜。
营帐里的烛光摇曳闪烁,映照出他们专注交谈的身影。
第二日,将近中午时分,马蹄声骤起。
探马终于归来。只见那探马满脸尘土,疾驰入营,尚未及下马,便高呼:“主公,有紧急军情!”
原来,诸葛亮正在全力攻打葭萌关,攻势极为猛烈,似有不破此关誓不罢休之势。
而司马懿亦赶忙派人马前来向曹操紧急汇报。
巧的是,正逢曹操之前派出的探子,两队人马遂一同回转。
曹操接过司马懿的报信,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
他实在琢磨不透诸葛亮此举的意图,这般不惜代价地猛攻葭萌关,即便最终能够取胜,也必定是惨胜,蜀军的损失定然极大。
可诸葛亮向来智谋过人,怎会行此看似鲁莽之事?
曹操深知其中必有隐情,只是当下还无从知晓,只能暂且将疑惑压下,想着日后再细细查明。
实则诸葛亮此番行动确是事出有因。
那日,他派遣赵云紧急救援刘备。
诸葛亮心中明白,赵云若要日夜兼程,及时赶到刘备处,便只能带领少数精锐部队。
可即便如此,那点人马面对吴军的围剿,也未必能有胜算。
故而,诸葛亮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早早写好信件,交予赵云随身携带。
他向赵云叮嘱,若能成功救出刘备自是最好,若是救不出,便将此信呈于敌军将领观看。
那孙恒得到信件后,不敢耽搁,赶忙上报给孙权。
信中的内容诚恳且切中要害:此番刘备因个人意气用事,贸然行动,然诸葛亮为顾全大局,并未轻率地举蜀国倾巢之兵。
其目的便是希望吴蜀两家能以稳定大局为重。
刘备身为一国之君,君命既出,臣子只能奉命行事。
但倘若刘备兵败,诸葛亮恳请孙权也要顾全大局。
虽说此次东吴战胜了刘备,可一旦曹操闻讯,必定会趁机攻打东吴。
彼时曹操准备充足,东吴的濡须关必定难以守住,东吴将面临亡国之祸。
若孙权肯放走刘备,诸葛亮则保证,若曹操真的攻破濡须关之日,他定会发兵于葭萌关,不惜代价地猛攻曹军,以此牵制曹操,保东吴周全。
孙权接信后,仔细思量,心中亦知蜀国真正的威胁并非在于刘备,而在于诸葛亮。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