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历史军事>四方志保家卫国> 第148章 海昏侯之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8章 海昏侯之封(1 / 1)

时光缓缓流逝,汉室的朝堂依旧波谲云诡,刘贺虽被废黜,但他的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始终是个潜在的威胁。新即位的汉宣帝刘询坐在龙椅上,眉头微皱,眼神深邃,心中权衡着各方利弊。他深知刘贺之事若处理不好,恐会引起朝堂动荡,影响好不容易得来的稳定局势。

一日,朝堂之上,汉宣帝与大臣们商议起刘贺的处置之事。

“陛下,那刘贺毕竟曾为皇帝,虽被废黜,但仍有一定影响力,需妥善安置才是。”一位大臣上前奏道。

汉宣帝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朕意封他为海昏侯,将他迁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新建区一带),让他远离朝堂,也好过些安稳日子。”

大臣们听了,纷纷点头称是,觉得这确实是个折中的好办法。

而远在昌邑的刘贺得知自己被封为海昏侯的消息时,正独自一人在王府的庭院中踱步。他身形消瘦,面容苍白,眼神中透着一丝疲惫与落寞。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先是一愣,随后苦笑一声,自言自语道:“海昏侯……这算是给我找了个容身之所,还是继续监视我的牢笼呢?”

一旁的侍从见状,赶忙劝慰道:“王爷,不管怎样,这也算是个新的开始呀,总好过在这昌邑整日郁郁寡欢。”

刘贺微微摇头,叹气道:“罢了,事已至此,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刘贺带着家人和为数不多的侍从,踏上了前往海昏县的漫长路途。一路上,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起初,离开熟悉的昌邑,刘贺心中满是不舍,坐在马车里,撩起车帘,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眼眶泛红,喃喃自语道:“昌邑啊,不知此生还能否再回来看你一眼。”

侍从们看着王爷这般模样,也都默默低下头,心中满是伤感。

随着路途的行进,景色逐渐从熟悉的中原大地变为陌生的江南水乡。马车外,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刘贺却无心欣赏。他靠在马车里,闭着眼睛,眉头紧皱,心中思绪万千,对即将到达的海昏县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与不安。

抵达海昏县后,刘贺缓缓走下马车,看着眼前这片即将成为自己余生归宿的土地。这里虽然比不上昌邑的繁华,也没有长安的恢宏,但有着独特的江南韵味,山水相依,田野间一片绿油油的,微风拂过,稻浪翻滚,似在欢迎着这位远道而来的侯爷。

刘贺深吸一口气,对身边的侍从说道:“既来之,则安之吧,先找个地方安置下来。”

在当地官员的协助下,刘贺开始着手修建侯府。他每日都会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有时会亲自拿起工具,帮忙搬运些石料木材,脸上满是认真专注的神情,尽管手上磨出了水泡,也毫不在意。他想着,这侯府便是自己往后的家了,定要修建得牢固舒适些。

侯府建成后,规模虽比不上曾经的王府和皇宫,但也算精致舒适。刘贺带着家人搬了进去,开始了在海昏县的生活。他深居简出,平日里除了读书写字,便是与家人相伴。他常常坐在书房的窗前,手捧着书卷,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微微点头,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试图忘却那些过往的烦恼。

偶尔,他也会走出侯府,去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一次,他看到田间有位老农在辛苦劳作,便走上前去,微微躬身,笑着问道:“老伯,今年这庄稼收成如何呀?”

老农抬起头,见是侯爷,赶忙行礼,回道:“侯爷啊,今年雨水还算充沛,收成应该不错,就是这农具破旧了些,干活费力呐。”

刘贺听了,心中不免生出怜悯之情,说道:“老伯莫急,本侯记下了,定会想办法帮大家解决这农具的问题。”

回到侯府后,刘贺便拿出自己的一些积蓄,召集工匠打造新的农具,还在当地修桥铺路、开办学堂,试图为百姓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百姓们得知后,对刘贺越发感激和敬重,走在路上,见到刘贺都会恭敬地行礼,笑着打招呼:“多谢侯爷为咱们做的好事呀,侯爷真是大好人呐。”

刘贺总是微笑着回应,心中也从百姓们的认可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然而,朝廷对他的监视从未放松,刘贺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人曲解,传回长安,所以行事越发谨慎小心。一次,他想给学堂的孩子们再多添些书籍,便派人去购置,可又担心此举会被朝廷误会有其他心思,犹豫再三,还是把亲信叫到跟前,叮嘱道:“此次购置书籍,切不可张扬,一切都要低调行事,莫要给人落下把柄。”

亲信点头应道:“王爷放心,属下明白。”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流言蜚语不时传出,让他在这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始终有着一丝隐忧,常常夜不能寐,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月色,轻轻叹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