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贝登书院>玄幻魔法>秦时明月之政> 关于皇、帝、王、天子、天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皇、帝、王、天子、天道(1 / 3)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记录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需求又反过来推动文字演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如果要谈一个字或词的意义,就不得不谈其起源与演变,直至如今之含义。

“王”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

本义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

商代甲骨文(图1-3)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这种大斧是古代用来杀戮的兵器,是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对农奴,隶役、战俘、罪犯实行屠杀的工具。

谁掌握了这残害人的凶器,谁便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称王称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这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

这个字充分展示了统治的底色是暴力这一基本原理。

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称王,其余诸侯位列王爵以下,在嬴政称皇帝之前,包括诸侯,王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即便后来王变为一种封爵,但是王依旧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是仅次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象征,即便是现代,也是被引申表示“首领”的意思。

“皇”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火炬光焰上腾的样子,应是“煌”的本字。

古先民崇拜火,故“皇”含有高贵之意,又指庄严、伟大。

皇在古籍中可转指天神、先人。

又特指远古的帝王。

“皇”字构型解说不一。

图1为甲骨文的“皇”字,看上去就像一盏古代的灯,上面火光闪烁。

又作图2,附加音符“王”。西周金文在下部增添两短横,中为灯盘,下像灯座。

有的学者认为“皇”是“辉煌”的“煌”的本字,加“火”作“煌”。

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皇,即煌之本字。”

也有的人认为“皇”像王著冠冕形。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认为:“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吴大澂认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构成,其含义为太阳从地下升起时,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为“日”为历代帝王的象征,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五帝之“皇”。这样解释也有它的道理。

[5-6]也有人认为“皇”是祭祀戴的一种冠。此可以用古代文献为依据,《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在这里,“皇”“收”“冔”“冕”正是相当的,所以郑玄注释为:“皇,冕属也,画羽饰焉。”

在《周礼·地官·舞师》中则提到有“皇舞”。郑司农说:“皇舞,蒙羽舞,书或为。”《说文·羽部》:“,乐舞,以羽翿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读若皇。”

以上这些记载,都说明“皇”本是一种有羽毛装饰的冠,用于祭祀时跳舞用,皇舞就是戴着这种“皇”所跳的一种舞蹈,也就是所谓“以羽冒覆头上”。

而且从字形上分析,“皇”的本义是饰羽之冠,也是可以得到证明的。这样就从本义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

(但是请注意,在商朝时,只有商王可以祭祀,商王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神权政治。因为只有商王“一人”能够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消除祖先遗留下来并影响到百姓生活的祸患;也只有商王才有可能通过奉献牺牲、举行祭祀和进行占卜使商民们获得丰硕的收成,取得战争的胜利。那时候虽然还没有天子,俗世的王权依旧要被神权分润,或者说商王是使用神权代行王权,但是商王已经在逐渐收神权王权于一身,俗世的权力在从神权向王权演变。家天下的王权是源自于神权的。)

春秋文字“皇”作图4,“王”字从原形体中独立出来。战国文字承袭西周、春秋文字,但上部已变形。

自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到了西周,皇便是王上加了冠冕之形。

秦代小篆上部又讹变为“自”。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所以命人将“皇”字上部的构件改为“自”。

“自”本义是鼻子,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与“始皇帝”相符合。

汉代文字则将上部又讹变为“白”,一直沿袭至今。[5-6]另外古时候将只有屋顶、没有墙壁的房子叫“皇”,正和冕“自上覆下”是一样的。这样,“皇”又有了广的意义。“皇”与“广”本来都指屋顶,引申而有广大之义。

由此可见,《说文》“皇”字训为大,实际上是“堂皇”一义的引申。从语义来看,“皇”字在上古是个充满“美、大”之义的褒义词。

“皇”字在商周时期的金文和文献中,都用做形容词,与“大”的意义相关。如称天为“皇天”,对已故的长辈尊称为“皇考”“皇祖”。

“皇”字其本意是大、盛大、辉煌、庄盛,美好等纯粹的褒义词。

《说文》:大也。

《尔雅·释天》疏:尊而君之,则称皇天。

《尔雅·释诂》:君也。

《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